Dynamic Information
2006-11-06
在不久前,天津的一個汽車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副司長陳斌說:“最終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將依靠中國的民族資本。”
“我們現在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產銷大國,但是汽車的可持續發展面臨一些問題,如以國有企業為壟斷的產業組織結構能否實現在全球化競爭的背景下做大做強、可持續發展。”國家發改委產業政策研究司副司長王富昌也在該論壇上發表了類似觀點。
產權制度的變革是國有企業必須邁過去的坎兒。
有人說,改革的進程是一個不斷明晰產權的過程,但是,伴隨著經營權逐步向企業的轉移,企業不僅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國有企業經營績效的結果,反而陷入了大范圍的經營困境。
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在不改變國有企業所有權的前提下,僅僅將經營權下放給企業,面臨的難題是,由各級政府或政府有關部門作為代理人來行使所有者權能。這樣,政府就成為事實上的國有資產委托人,與國有企業發生必然的聯系。政府的行為與企業的行為交織在一起,必然會形成政企不分的格局。
因此,國企產權改革問題不解決,就無法徹底解決政企職能分開問題。
“我的看法是:第一,要解放思想,推進國有企業產權結構調整,使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中國汽車企業前15家除了吉利以外都是以國有資本為主的,這對于一個充分競爭的產業來說,這種組織結構我認為是很難持續發展的,更難以做大做強。現在我們好多問題歸根到底最后都發生在體制問題上。第二,可持續發展一定要堅持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真正做到政企分開,建立退出機制。”王富昌說。
發改委兩位官員的發言無疑是一個強烈信號,汽車產業已經走到了一個必須觸動產權和產權制度的時候了。
十六屆三中全會就曾提出要建立一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
在產權改革方面,民營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彌補國有企業不足是一種方法。汽車業不乏已有成功的例子。
江淮汽車集團(以下簡稱“江汽集團”)在不斷的產權制度改革中,實現銷售收入連續以年平均50%的比例增長。這足以說明產權改革后給企業帶來的生機和活力。
2003年9月19日,江汽集團引進省內業績突出的民營企業———合肥銀聯彩印公司,分步累計投資約1500萬元。銀聯彩印公司的加盟,使國有和民營等多重優勢相互“嫁接”。江汽集團的企業文化、品牌、市場及管理,加上銀聯公司的資金、機制和監管,再加上原萬方公司的國家金牌挖掘機制造技術,使新成立的江淮重工扶搖直上。
2004年初,江汽集團從整合客車板塊出發,引進戰略投資者———宏達車業公司近2000萬元資金,組成安徽江淮客車有限公司。民營機制的介入,解決了安徽客車擁有品牌和技術優勢卻不能迅速轉化成現實優勢的難題。
今年年初,金華青年汽車集團董事長龐青年向來自全國的500多名到會代表自豪地宣布:金華青年的重卡項目正式上了“公告”。
與此同時,民企力帆也同樣獲得汽車“準生證”。因此,有人分析,這是政策導向上的一個轉變,政府希望民營企業能彌補國有企業的不足,把民營企業的靈活機制引入到汽車產業中來。
在尋找產權改革突破口時,還有人提出,股權激勵也是一劑良藥。投資者、管理者、科技人員有差別地持有本企業的股份,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民營經濟、特別是民營高科技企業高成長的關鍵,它反映了現代企業治理結構的新特點、新趨勢。
通過使經理人在一定時期內持有股權,享受股權的增值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擔風險,可以使經理人在經營過程中更多地關心公司的長期價值。股權激勵對防止經理人的短期行為,引導其長期行為具有較好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在市場激烈競爭和企業面臨復雜經營環境時,除了企業經營者,同樣需要其他員工的積極努力。因此,股權激勵同樣適合于普通員工,國外很多公司已經實施了雇員持股計劃(ESOP)。
在具體的股權激勵設計中,可以通過各個設計因素的調節,來組合不同效果的方案。由于各個企業的情況不同,政府“一刀切”的規定,將破壞股權激勵的使用效果。所以,股權激勵本質上是企業所有者與經理人的市場交換關系,政府的作用在于提供建立健全經理人市場的政策法律環境,而不是具體規定激勵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