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mic Information
2010-01-30
——記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下)
(三)
百年未遇的國際金融風暴襲來,萬向同樣經受了創業以來最艱難的考驗。
回望歷年來的一次次宏觀調控、經濟結構調整,萬向不僅沒有倒下,反而蓄勢而發、轉型升級,變得更強大。危中有機,魯冠球更明白這個道理。
2009年4月25日,蕭山經濟開發區內,彩旗招展,鼓樂齊鳴。投資13.65億元的萬向純電動汽車鋰電池生產基地舉行熱鬧喜慶的奠基儀式。一向行事低調、不搞慶典的萬向這次何以大張旗鼓?魯冠球表示:在金融危機的當口,萬向破例舉行一個奠基儀式,一是提振大家信心,二是表達萬向進軍新能源產業的決心!
魯冠球說,我還有一個夢想,就是有朝一日看到“萬向制造”的汽車上市。 “電動汽車,國外10年前就有了,但技術都還不成熟,萬向制造的汽車一定要是最環保的清潔能源車。為了電動汽車,我已經準備了10年。按照原計劃,這個項目應該還要推遲三四年,但去年金融危機來了,反而加快了我們的進程。”魯冠球看到了新產業的曙光乍現。
魯冠球一直在為自己的汽車夢不懈努力。1999年,萬向集團首先設立了電動汽車項目籌備小組。2003年,萬向電動汽車基本性能順利通過了國家轎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檢驗,獲得國家認可的開發技術資格。2005年醞釀已久的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魯冠球的萬向集團成為廣汽集團的第二大股東……
作為電動汽車的先行者,萬向集團有望成為首批政策制定參與者、標準制定參考者、市場準入領先者。 “一旦電動汽車的關鍵環節——電池技術得到突破,汽車制造業格局必將出現顛覆性的變化,而先行一步的萬向肯定占有先機。”魯冠球胸有成竹地說。
如今,穩坐軍中帳的魯冠球正謀劃著一個更大的夢想。把萬向一些高新產業帶到美國上市,這或許是他在資本本性驅使下所夢想的真正海外資本運作本土化的開始。
回首萬向發展歷程,克難攻堅取得一個個新突破。上世紀70年代,企業日創利潤1萬元,員工的最高年收入為1萬元;80年代,企業日創利潤10萬元,員工的最高年收入為10萬元;90年代,企業日創利潤100萬元,員工的最高年收入超過了100萬元。
從1萬、10萬,到100萬、1000萬,奮斗十年添個“零”,是萬向創業40年來持續發展的寫照,更是激勵萬向人勇攀高峰的動員令。今年7月8日,是萬向集團創業40周年的紀念日。面對下一個十年,魯冠球毅然提出堅持這個目標。這意味著,到2019年,萬向日創利潤將達1億元!
成功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盡管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未完全消退,但我們看到,萬向的車間已是繁忙的生產景象,新的電動車鋰電池生產基地比原計劃提前兩個月將投入運行。今年“七一”紀念大會上,魯冠球的講話振聾發聵:“我們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鼓舞士氣,積蓄實力,為迎接新一輪經濟增長做好準備。”
堅持實業與金融結合,堅持“走出去、引進來”,堅持發展新能源。手握三張“王牌”,面對下一個十年,魯冠球躊躇滿志。
(四)
正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企業發展至今天的規模,魯冠球深刻感受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這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的,也不僅僅是企業的得失。
2008年,奶業“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魯冠球馬上提筆撰文,向所屬的各單位負責人發了一封公開信。信中說到:從古至今,誰都不能脫離社會責任談發展,社會責任是企業存在的前提,是企業價值的體現,是市場信譽的積累,更是我們創建世界名牌企業的基石。
對社會負責,就是要做事從大局出發,從長遠考慮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符合社會公德的要求,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
魯冠球自己是這樣做的,也是這樣要求每個員工的。他立下的企業宗旨是:“為顧客創造價值,為股東創造利益,為員工創造前途,為社會創造繁榮。”他告誡員工的工作目標是“一天做一件實事,一月做一件新事,一年做一件大事,一生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汶川大地震發生的第二天,魯冠球就宣布萬向捐款1000萬元,并提出啟動“四個一萬”慈善工程,即每年分別資助一萬個孤兒能成長成人、一萬個殘疾兒童能自食其力、一萬個特困生能學有所成、一萬個孤寡老人能安享天年。春風行動、結對扶貧……在各項公益事業、救助行動中,都有萬向的身影。
魯冠球沒有忘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農民富不起來,中國只是個大國,而不是強國”。“我們是從田野里走向世界的,不能忘記回報農村,反哺農業。”萬向成立了三農集團,資產達到40億元,直接帶動40多萬農民就業,受益農民近300萬人。
魯冠球還時刻不忘記自己是一名老黨員。常常以共產黨員的身份要求自己,“黨員的表率作用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磁場,能夠把周圍的群眾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產生一種巨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在萬向集團,所有的中高層、業務骨干都是共產黨員。
魯冠球常常感嘆“時間不夠、知識不夠”。他向記者公開了每天的時間安排:早上5:10起床,6:40上班,7點前就出現在公司辦公室里,一直忙到18:10下班,晚上8點又開始在家辦公,一直到深夜11:30休息。連中午、晚飯時間,都是忙里偷閑看新聞、資料等。每天要閱讀三四萬文字,這樣的安排幾乎年復一年,雷打不動,不管是星期天、節假日,除了出差,幾乎天天都是這樣度過的。
幾十年來,他孜孜以求,不倦學習,從初中學歷水平,到成為香港理工大學榮譽博士,獲得高級經濟師和高級政工師職稱。撰寫了大量的理論文章,被譽為“農民理論家”。
魯冠球說,“革命者的休息地是墓地,只要我身體好,我會繼續干下去。我把工作當作一份事業,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