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mic Information
2006-02-11
在本土化趨勢下尋求發展
“有實力的外國公司來中國獨資或尋求合作伙伴投資建廠,為在中國生產的整車配套,為到中國采購的外國廠商供貨,而在中國的整車合資企業則加大在國內采購的配套量。”這是在不久前召開的“2006中國汽摩配用品行業發展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沈寧吾講述的目前汽車零部件本土化的趨勢。
汽車零部件的本土化將帶來什么樣的結果呢?“它導致了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分化和重組,提升了中國成為全球采購中心的地位,由此改變了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面目。”沈寧吾強調:“但是,外商也由此占據了一大塊市場,他們對部分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的控制和對價格壟斷的局面還將延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沈寧吾認為,零部件本土化趨勢的發展會趨向于增加外商獨資、合資的比例,會促進現有零部件企業的重組和變革,會增加眾多小企業目前生存的艱難程度。但這也使得具備開發能力與價格優勢的零部件廠,具備系統供貨、模塊供貨能力的零部件廠,不管它是什么性質的,一定是今后市場的佼佼者。沈寧吾肯定地說:“誰掌控了核心技術,誰就能壟斷關鍵零部件供貨的地位;誰具備了成本與質量的優勢,誰就能從全球采購商那里獲取相對高附加值產品的利潤。”
關于全球采購,沈寧吾認為,今后的零部件產地屬性將會越來越淡化。他表示:“全球采購就是主機廠在全球尋求能穩定滿足其質量和供貨期要求的最便宜的產品,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去追求使用多少自主品牌的零部件。如果能從印度買到比國內生產還便宜的同等產品,主機廠為什么不用印度的產品呢?”
中國威脅論與邊緣化風險論
沈寧吾講述,近兩年中國快速增長的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勢頭,已經引發了某些歐美國家對中國汽車工業向世界擴張的警惕,中國威脅論也時有所聞。
面對自身不良的銷售業績,歐洲汽車生產商越來越擔憂來自中國的“威脅”。歐洲汽車協會已針對我國出臺的構成整車特征的零部件進口關稅政策向我國政府提出了異議;一些國家則出臺了封殺中國汽車出口的措施,江鈴陸風在德國“遭撞”,吉利在馬來西亞受阻,都凸顯了針對中國威脅論的一種反映。
何謂邊緣化風險論呢?沈寧吾描述,外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正在發生三個轉變,即從參股向控股轉變,從合資向獨資轉變,從占有市場向壟斷市場轉變。外資零部件企業掌控著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擁有為主機廠優先配套的優勢,而且還繼續享受著中國的“超國民待遇”。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擁有強大資金與技術實力和豐富國際經營經驗的競爭對手面前,被邊緣化的風險已經悄然而至。
定位在“世界供應商”的坐標中通過對中國零部件行業的本土化趨勢和中國企業所面臨的全球市場環境的分析,沈寧吾給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下的定義是:所有中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在中國生產汽車零部件,為國內整車廠配套,為國內市場提供服務備件,向海外出口OEM和售后備件及服務的零部件產業。
有了明確的定義,也看清了行業的發展趨勢,那么我們的企業下一步應當怎樣做?“走進來,打出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優勝劣汰,這就是未來零部件產業的大變革。”沈寧吾寄希望于有實力的中國零部件企業要定位在“世界供應商”的理念上,為世界品牌的整車配套,到海外有需求的地方建廠,就地生產配套,成為世界級的零部件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