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mic Information
2006-03-08
英國《金融時報》威廉?金伯利(William Kimberley)
人們眼中有“兩個”印度:從印度之外看,它是一片充滿機遇的樂土;從印度向外看,它又是一個視全球其它國家為機遇的國度。
印度經濟高速發展,預計年均增長率將達到8%;印度人口不斷膨脹,收入不斷增加,對各種商品與服務需求若渴。這可以解釋,它為何吸引著全球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的注意力。
正如印度汽車制造商馬亨德拉(M&M)公司董事長克沙布?馬亨德拉(Keshub Mahindra)對印度汽車商業雜志Autocar Professional所說的那樣:“我們這里成本低廉,有創新能力,擁有強大的、專業化的技術隊伍,我們的商務語言是英語,還有法律和民主政治體系。”
全球滾珠軸承領軍企業美國鐵姆肯公司(Timken)最近預測,到2010年,其印度業務收入將增長4倍,從現在的每年5600萬美元增至2.1億美元。
此外,盡管該公司正在日本和韓國建立技術中心,但其對整個亞洲地區的核心工程支持力量還是設在印度的班加羅爾,實際的設計工作也是在那里進行的。
美國的道康寧公司(Dow Corning)已經在印度浦那(Pune)建有一個制造工廠,但也計劃擴大印度業務,其中包括建立一個應用工程技術服務實驗室,為該公司及其客戶進行產品創新和開發提供研究設施。
并非只有外國公司才看到在印度設立業務的價值。本土商界也愈發相信,認為印度可以成為它們的出口跳板。
印度商界還認識到,決不能重蹈當年日本鈴木汽車(Suzuki)進入印度后本地企業錯失良機的覆轍。日本汽車制造商鈴木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印度,而在當時,印度幾乎沒有任何符合其要求的零配件生產商,迫使鈴木將許多自己的供應商從日本引入印度。
這些日本企業與印度方面組建了一些合資企業,并開展了一些合作項目,為印度構建起基本的基礎設施,促進了印度零部件行業的整體發展,并帶來了許多新工藝、新流程以及日本企業優秀的制造準則。
然而,國內制造商沒有抓住這個機遇,只是滿足于現狀。一旦他們需要技術,他們首先就是去海外尋找。
現在,掌管許多印度零部件供應商的則是一批更為熱情洋溢的經理人。
包括印度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出口商巴拉特鍛造公司(Bharat Forge)和汽車制造商馬亨德拉在內,很多印度企業正出現在國際市場。而且它們不僅只是出口,同時也謀求在全球進行收購、兼并與合作。
印度汽車零部件生產商意識到,想要發展,就必須走向世界,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事實上,除了塔塔汽車(Tata Motors)和馬亨德拉之外,實際上沒有其它公司在印度進行汽車設計和開發,而那些跨國公司僅僅將該國作為汽車生產基地而已。這讓印度零部件企業感到受了束縛。
巴拉特鍛造公司董事長兼董事總經理巴芭?卡利尼(Baba Kalyani)表示,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他講述了他的公司是如何通過“三步走”戰略取得市場統治地位的。
第一步,要在本土市場獲得領軍地位。該公司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實現了這一目標。
第二步,利用其在本土市場的領軍地位,為產品出口奠定基礎,尤其是面向歐美等發達市場。第三步就是通過收購實現全球化。
卡利尼稱:“我們制定的收購戰略,基本上是為了在重要市場立足并確立前沿技術優勢。
“我們的目標非常明確,即通過收購活動,成為汽車底盤和引擎零件產業中的最佳企業。”卡利尼表示,這個策略將延續到下一階段,即產品創新和知識產權形成階段。
他強調,印度汽車產業要想取得成功,關鍵不在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而是低成本利用高技術的能力。
“這不僅將增強你的競爭力,而且會推動你前進,最終躋身世界前列。”印度汽車行業另外一個引人關注的進展,即是塔塔集團(Tata Group)最近宣布,公司計劃生產一款售價10萬印度盧比(約合人民幣1.8萬元,譯者注)的汽車。
這款后置發動機的四門汽車目前正處于設計階段,計劃于明年年底或2008年年初推出。
塔塔集團董事長拉坦?塔塔(Ratan Tata)解釋稱,這里有一個現成的市場,目前使用兩輪或三輪機動車的人都將是這種汽車的潛在客戶。而且,如果印度公司不生產這種汽車,中國企業必定會這么做。
不過,這款車身上還有一個地方讓人受到啟發——它將交由印度不同地區的“當地企業家”裝配。塔塔汽車負責現場培訓以及其它與質量相關的事項。
塔塔先生表示:“我們將給予年輕創業者們建立企業的機會。”“我們將大量生產零部件,并將它們成套送往這些裝配工廠,這將讓我們能以同樣的質量打入印尼和非洲等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