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mic Information
2006-04-28
隨著我國汽車零部件領域取消對外資的股比限制,“獨資化”在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中蔓延。據有關廠商近期披露的信息,在過去半年內,德爾福、馬勒、博世等跨國企業在在國內新成立的生產基地超過10家,且90%以上是獨資企業,今年零部件企業已相繼設立了3家投資過億的獨資研發中心。
昨天,德爾福有關負責人對記者透露,德爾福目前在國內有8個生產基地和一個剛剛成立的研發中心,其中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成立的兩家零部件企業和一家技術中心均為獨資企業,德爾福進一步發展的重點在獨資研發中心,未來由中國研發中心開發的技術將屬于德爾福。發動機零部件生產廠商馬勒是“獨資化”步伐最快的企業,目前馬勒所有在華企業的股份都超過50%,其在南京、重慶的發動機工廠已完成了“獨資化”改造,剛剛成立的技術中心也是獨資企業,據馬勒中國的有關人士透露,馬勒已經相繼收購了南京、重慶和天津中方合資伙伴的股份,馬勒在中國的新增投資已占其全球新投資的10%,而這個數字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另一零部件巨頭博世也正在擴大其國內的投資比例,按照博世的規劃,從2005年到2007年,博世在中國的投資額將達到6.5億歐元,到2007年銷售額將翻一番。
“汽車零部件企業獨資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業內有關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跨國公司“獨資化”步伐加快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方面中國汽車工業高速發展,各類整車企業的零部件采購額已經高達800億元,目前我國汽車產量僅次于美國。另一方面,不同于整車行業外資的投資比例限制,隨著入世過渡期臨近結束,我國已經在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中取消了對于發動機生產企業的股比限制。
“借助于獨資零部件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跨國車商正在將國內汽車行業的眾多新技術知識產權攬入懷中。”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關專家表示,國內汽車的價值鏈正在向零部件領域轉移。以2003年為例,全年實現汽車產業銷售收入9290億元,其中零部件銷售收入為3003億元,約占總量的三分之一。2004年零部件產業實現4400億元銷售額,已經基本上與整車銷售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