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17
2007年8月6日,《鳳凰網》刊載文章——
魯冠球的三農夢:反哺農業不造“盆景”(上)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一大批企業家心系農村,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和信息優勢,投身農村和農業,帶動農民走向富裕,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
豬羊成群、魚蝦滿塘、雞鴨歡騰、桃紅柳綠,泛舟水上,順手就可摘粒葡萄放到嘴里……提起他當年搞的立體農業,60歲的魯冠球高興得像個天真的孩子。
魯冠球,這位看慣了錢塘江潮水的農民企業家,總能勇立潮頭,與時俱進。他所率領的萬向集團,打造了中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馳騁國際市場,如魚得水。幾十年來,他一直夢想著,中國農業一樣能夠縱橫四海,收獲幸福。
20年屢敗屢戰,反哺農業,不是造“盆景”
“桃花源”衰敗了。地處浙江杭州郊區的800畝農業基地,只30萬元的年租,就打發出去了。
整齊的石橋、護城河、雞舍、魚塘,當年趕著豬兒出欄、過磅、上坡、走進運輸車輛的專用通道還在呢。即便20年后的今天,這些農業設施也是先進的。這片土地傾注了魯冠球多少美好的期盼呀,因此他起了名字——“桃花源”。
“那時候,他有空就到這里來,路上有株雜草都要親手拔掉!”上世紀80年代,萬向從企業積累里拿出幾百萬元投到錢塘江畔這片荒蕪的圍墾地里,可是動真格兒的。
魯冠球建立的,是一個“農業工廠”,在這里干活的都是工人,像工廠里一樣上班、下班,有節假日;在這個車間里,飼料喂雞鴨,雞鴨糞喂豬,豬糞養魚,塘泥肥果樹……
起初幾年,“農業工廠”為城市菜籃子作了大貢獻。緊接著,問題卻來了:萬頭豬場按存欄規劃,結果出欄25000頭,豬浩浩蕩蕩往外運,就是不出效益;雞糞、豬糞多了,魚蝦缺氧,翻了塘;防止螃蟹逃跑,塘壁四周圍上玻璃,這些家伙卻從塘底鉆洞揚長而去……過后看,那是一場“躍進”,工人不懂技術,經營者不熟悉市場,“農業工廠”運轉不靈,慢慢萎縮了。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服輸的魯冠球又瞄準了創匯農業。養鰻魚、養蛇,每投入一個項目,都是認認真真、像模像樣。尤其是鰻魚工廠,一些國家元首來參觀,都豎大拇指。工廠從鰻苗、養鰻、烤鰻、出口,每個環節都是高標準的。勢頭正好的時候,亞洲金融風暴把他們的夢想打得稀巴爛,國外市場一落千丈,萬向的鰻魚產業虧損一兩個億?!爱敃r只能牙掉了往肚子里咽,否則,誰還敢跟魯冠球打交道?”這場災難險些殃及萬向集團的整體發展。
屢戰屢敗,魯冠球一拍腦門:反哺農業,搞農業項目,不是造“盆景”,而要遵循市場法則,科學實施。改革開放后,千萬家農戶、大大小小的企業都在搞養殖,農業車間還搞同樣的初級產品,只是規模更大些,設施更漂亮些,成本更高些,競爭優勢在哪里呢?
21世紀,與40萬農民握手,萬向農業軍團全線勝利
當初建“桃花源”,魯冠球就有一個更大的計劃:把周邊5000畝海涂全拿下來,建一個種、養、加工一條龍的“托拉斯”。這個計劃在錢塘江畔擱淺了,如今卻在大江南北變成了更加蓬勃的現實。
臨安市地處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區,盛產山核桃。2000年,萬向在清涼峰鎮組建了公司,加工山核桃,發展2萬畝種植基地,覆蓋周邊4個鄉鎮的19個村。陽川村的老支書洪聲榮說,山核桃好吃,樹難栽、果難摘,村民不敢往里投錢。萬向來了以后,猶如“定海神針”,拓寬了銷售渠道,價格透明,再也沒小商小販隨口壓價了。去年,1斤山核桃賣十六七元。目前,萬向山核桃基地成為行業內規模最大的龍頭企業,帶動當地6000多農戶共同致富。
搞山核桃,是魯冠球轉變農業經營思路的一次嘗試。他走出“桃花源”,與廣大農民握手,“車間”建到了千萬個農戶的田地里。萬向有資金,集中精力抓技術和市場,農戶有土地和勞力,專心致志搞生產,多好的結合!龍頭昂起,就能調動各種社會力量,為農民辦更多實事。
2003年,開全國人代會期間,魯冠球看到《人民日報》上的一條消息:江西鄱陽縣小龍蝦泛濫成災,危害水稻生產。魯冠球馬上給遠洋漁業公司撥通電話:小龍蝦加工市場前景怎樣?馬上論證。第二年,萬向的小龍蝦加工項目在鄱陽縣建成投產,產品暢銷歐美市場。小龍蝦變害為寶,鄱陽縣因此實現了農產品出口零的突破?,F在,縣里對小龍蝦捕捉加強管理,每年6月20日開湖,全國各地的客商云集而來。小龍蝦迅速成為農民致富的大產業。地方政府和群眾真拿萬向當成了“寶”。
短短幾年間,萬向集團組建了萬向三農集團,大踏步控股參股萬向德農、承德露露、兔寶寶等3家上市公司,并購了浙江遠洋漁業集團等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兩年時間,萬向注資遠洋漁業集團8億元,組建先進的船隊,帶領近海幾千漁民奔赴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開辟遠洋深海捕撈基地。
有心插柳終成蔭。目前,萬向集團擁有農業總資產50多億元,員工直接帶動40多萬農民就業,受益農民近300萬人。魯冠球肯定地說,人們對食品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而農業資源是有限的,因此,現代農業中蘊藏著巨大商機。
(標題有改動,文章內容有刪減)(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