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7
(續第一部分)
改革者魯冠球:“再一次‘異軍突起’的時代機遇已經到來”
在2016年紀念建廠47周年的大會上,魯冠球發表了一個題為《時代的契機等待我們把握》的講話。
在這次講話中,魯冠球回顧了萬向的創業史,從1987年6月鄧小平在會見南斯拉夫客人時說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講到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就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強調的三個“沒有變”……
他說,“經濟舊常態已破,新常態在建。歷史經驗反復證明,新舊交替之際,歷來都是大機遇到來之時……再一次‘異軍突起’的時代機遇已經到來,所不同的,不是鄉鎮企業在中國的‘異軍突起’,而是中國企業在世界的‘異軍突起’……關鍵看誰見事早、判斷準,行動快。”
“見事早、判斷準,行動快”,被認為每一次都能“引領潮流”的魯冠球一路就是這么走過來的。
1969年,25歲的魯冠球帶領6名農民,傾4000元全部家當創辦了寧圍公社農機廠。
到管大源1980年進廠工作時,農機廠已改名為萬向節廠。為什么要改名?因為1979年魯冠球看到了《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國民經濟要發展,交通運輸是關鍵》,決定專攻萬向節——一個汽車底盤上不起眼的零部件。
事后魯冠球說,為什么選擇萬向節,就是因為看到了交通業的發展是大趨勢,汽車配件是個大市場。
為了做出合格的產品,魯冠球帶了技術人員跟司機師傅低頭哈腰,只是為了能在晚上汽車閑置時,可以鉆到汽車下面研究萬向節!
好不容易研制出了萬向節,可免費送都沒人要。產品大量積壓,職工發工資都成問題。
得知全國汽車零部件訂貨會在山東膠南縣召開,魯冠球帶著產品直奔膠南。卻因為是鄉鎮企業沒資格進場。魯冠球一發狠,說:“那我們就在場外擺地攤”。
正當魯冠球和他的下屬阮勝利等一起賣力推銷產品時,有人從樓上潑下一盆冷水,在冷冽的冬日把他們澆了個透心涼。
“那個冷啊,真是冷到了心里。”阮勝利日后常常憶及此事,感慨萬千。
1983年8月17日,蕭山萬向節廠,第一次登上了《浙江日報》。報道中說,盡管是社隊企業,萬向節廠仍一絲不茍地按高標準逐條對照,猛打自己落后面的“板子”。年底驗收,得了99.4分,比一些全民企業和大集體企業的得分還高。工廠不僅沒有被淘汰,還被部里定了點。
1984年,擁有世界上最多萬向節專利的美國舍勒公司代表在廣交會上看中萬向,決定下3萬套訂單。但定價太低,萬向做下來要虧不少錢。魯冠球最終同意了,他說:“3萬套我們虧損,等到30萬套怎么還會虧?”當年,萬向的產品第一次賣到了美國,魯冠球也以“第一個到訪美國的農民企業家”身份,參觀美國舍勒公司。
走出國門一看,魯冠球被深深震撼了:舍勒公司250名員工年產400萬套萬向節,而萬向公司上千名員工才生產100萬套。魯冠球開了眼界,也下了決心:一定要把企業辦好,為國家增光添彩!
不久,他提出通過吸收員工入股解決資金問題,自己拿出家里僅有的5000元錢帶頭入股。這是浙江鄉鎮企業中最早的股份制。
1988年,魯冠球率先實踐鄉鎮企業與鄉政府“政企分開”,“花錢買不管”,界定了與政府的產權關系。1989年,“萬向”成為“全國十家股份制試點企業”中唯一的鄉鎮企業。
1990年,萬向成為國內第一家鄉鎮企業集團;1994年,“萬向錢潮”股票在深圳上市交易,成為國內第一家異地上市的鄉鎮企業。魯冠球當年成為美國《新聞周刊》雜志的封面人物。
2000年,萬向整體收購了舍勒公司。2001年8月28日,萬向又收購了美國一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UAI公司,開創了中國民營企業收購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萬向在美國創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并購案,入選哈佛商學院的教材。
從一個小小的萬向節做起,一路做到今天橫跨十大產業、年營收超千億元、利潤超百億元的跨國公司,魯冠球說, 敢“創”才能出“新”,敢為人先、與時俱進是萬向一直的追求。“對于萬向來說,改革的實質就是創新。有人說改革就是給企業松綁,但我說,松綁不等于獲利,松綁之后跑不跑,跑多遠,完全取決企業自己。”當年,我們“異軍突起”,不是打敗了別人,而是戰勝了自己。現在,面對再一次“異軍突起”的機遇,我們需要超越的,仍然是我們自己。
2017年7月8日是萬向廠慶日,在醫院治療的魯冠球只能通過視頻向員工發表講話。屏幕上的魯冠球消瘦了許多,講話也不再像原來那樣中氣十足、聲音洪亮了,但他的語氣仍然是那么堅定和自信:習總書記說,歷史是勇敢者創造的。大家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從“零”開始,去掉光環,再立新功,“勇立潮頭,勇敢地去創造歷史。”
(第二部分,全文共分五部分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