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6
在萬向2015年度總結表彰大會上,萬向創始人、董事局主席魯冠球作《堅守責任 彰顯價值》的講話。他在講話中說,“我們就是要讓萬向創新聚能城成為美麗杭州的先行區,成為‘人間天堂’的體驗館,讓萬向成為‘引領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人類生活新空間’的先行者。這正是萬向勇于探索、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體現。”時光荏苒,一轉眼,光陰的指針轉向2021。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萬向人堅定目標,腳踏實地,沉著地走在“奮斗十年添座城”的道路上,萬向創新聚能城規劃建設工作正如火如荼穩步扎實推進。
規劃篇——
頂層設計 規劃引領
萬畝之城,始于規劃。2019年2月27日,時任浙江省省長袁家軍同志在萬向創新聚能城現場調研時作出指示,“要高標準做好項目整體規劃”,經過兩年多的積累沉淀,萬向創新聚能城的綜合規劃體系逐步搭建起來。
2019年12月10日,浙江省發改委正式批復《萬向創新聚能城發展規劃》,繪就出一個創新集聚、綠色集約、智慧共享、功能完善的“未來之城”藍圖。萬向創新聚能城按照“開放共享、創新聚能”的理念,建設一個創造、創業、創新“三創聯動”,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開放大平臺,成為浙江大灣區建設中政府與民營企業新型合作模式試驗區、高質量發展引領先行區、國際科創合作示范區、未來城市建設樣板區。這是一座產業之城,清潔能源、智能出行兩個千億量級產業群落將在這里崛起,未來工業發展場景將向所有創新者、創業者開放共享,車載人工智能、無人駕駛、分布式能源等各種先進技術都能在這里找到研發、測試和生產轉化的平臺;這是一座數字之城,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城市數字化將在這里協同推進,全球第一個以區塊鏈技術為底層架構的智慧城市將在這里生根發芽、蓬勃生長;這是一座創新之城,來自全世界的一流科研機構和科學家、工程師、創業者將在這里匯聚,思想、理念、創意在這里碰撞、交融,成為浙江大灣區高端化發展的策源地;這是一座人文之城,充滿生活氣息、便捷高效、綠色低碳的高品質人居環境,中西融匯的文化氛圍,公平、統一、高效,法制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將使這里成為一座獨具魅力的未來城市。
在發展規劃的綱領指導下,萬向創新聚能城空間規劃的研究工作全面啟動。結合現有土地政策,對萬向創新聚能城的土地資源條件進行全面、細致的摸底研究,厘清創新聚能城空間發展的核心優勢和主要制約條件,探討解決路徑;調查研究現有的交通、市政基礎設施配套條件,與政府對接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清單,確保后續項目在配套設施到位的前提下有序開工。對標雄安新區,進行總體城市設計,探索產城相融、三生相融、政企相融、產創相融發展模式,塑造未來城市樣板。借助錢塘江灣的獨特區位優勢,營造無界景城、江南水鄉、多元復合的場所環境,在地下空間利用率、綠地覆蓋率、TOD綜合開發、海綿城市等專業技術創新上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總體城市設計形成“一區產城創高度融合、三區建設萬向未來社區、二區打造高能級中心”的功能空間格局。
配合空間規劃,萬向創新聚能城的交通、水系、市政、豎向等專項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專項研究從現狀條件入手,統籌上位規劃和時間推進計劃,以萬向創新聚能城配套基礎設施水平領先、交通可達性優越、水綠生態環境宜人為目標,提出專項規劃建議方案和建設時序要求,多規合一,納入空間總體規劃成果,保障后續項目順利落地。
與此同時,產業規劃、能源規劃等工作均在有序推進。
建設篇——
真抓實干 穩步推進
藍圖落地,重在實干。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不確定性持續增強,新冠疫情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復雜的外部環境之下,萬向人踐行“魯冠球精神”,攻堅克難,真抓實干,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質建設、高效能管理,大力推進創新聚能城6號制造基地工程建設。
6號制造基地是萬向創新聚能城啟動項目,坐落于一區西南,總建筑面積超過50萬方,其中地下建筑面積超過12萬方。項目總投資110億元,新建3個UNIT廠房及地下空間,并引進國際領先的全自動生產線,達產后將形成年產23G瓦時鋰電池生產能力。
萬向人堅定目標,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與時間賽跑,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推動項目提速提效,確保項目建設如期完成。今年正月十八,項目節后復工,開足馬力,緊鑼密鼓推進工程建設。施工工地塔吊林立,熱火朝天,一片繁忙景象。項目建設團隊加強統籌安排,強化施工力量,優化隊伍配置,加大要素保障,搶抓黃金施工期。現場施工實行兩班制,有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施工的節點根據工藝要求實施連續作業。總包單位科學精準組織施工,強化工序銜接,采取立體化、交叉式作業,提高效率,保證進度。
目前,6號制造基地處于地下室主體結構施工階段,其中地下室底板已全部完成,地下室頂板完成約50%,地下室鋼柱構件已全部進場,安裝完成約50%。根據計劃安排,5月底3#廠房完成地下室頂板,8月中旬1#、2#廠房完成地下室頂板。10月中旬3#廠房主體結構實現結頂,同步穿插推進鋼結構、幕墻等分部分項工程的施工。按計劃,年底3#廠房具備竣工驗收條件。
項目建設堅持“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方針,以爭創魯班獎、確保錢江杯為目標,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制度,實行全過程、全方位管理,以有關標準規范、圖紙為依據,做好技術交底及圖紙會審、施工方案審查,建立質量保證體系,定期召開質量例會,牢牢把握工程質量控制點,抓好人機料法環,采用旁站、巡視和平行檢驗等方式對建設工程質量實施檢查驗收,督促施工單位全面實現工程質量目標。施工單位堅持自檢、互檢,并做好記錄,定期進行評定、評比。對于特殊、復雜、重要部位的施工,編制專項施工方案,建立QC小組,開展技術攻關,通過PDCA方法不斷提高工程質量。截至目前,樁基檢測、結構檢測、實體檢測等全部合格,工程質量總體良好。
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與各參建方一起狠抓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管理體系,明確安全管理目標和崗位責任,落實安全管理措施,筑牢安全生產防線。
2021年是萬向創新聚能城全面提速年。除6號制造基地項目外,動行智控項目、一區沿江科創基地等項目正在積極籌劃之中。
創新篇——
大膽創新 打破常規
敢闖敢創,萬向本色。在6號制造基地建設過程中,建設團隊圍繞目標定位,大力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大膽應用前沿技術與先進工藝,建設一流工程。
采用去工業化設計,將現代化智能制造工廠有機融入城市。6號制造基地總體布局呈對稱和諧之美,廠房使用大面積的建筑幕墻,形態擬城市公共建筑。四周布置綠化景觀帶,不設圍墻,入口廣場呈開放擁抱的姿態,下沉式庭院創造適宜的活動空間。以人為本,將綠色工廠、智能制造、高科技產品等向社會開放,讓游客近距離接觸工業科技,體驗工業文明,打造工業旅游示范基地。
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廠房“上天入地”,地上二層,局部夾層,地下為大型的開放空間,用于布置停車、物流及生產配套設施等,提高土地資源效率,將土地價值最大化。科學規劃創新聚能城一區標高,優化土石方平衡,減少土方搬運,解決了城市土方消納的難題;積極利用太陽能光伏、水源/地源熱泵等技術,建設能源中心,實現綜合能源智慧管理,達到節能降本的目的;踐行海綿城市理念,與場地景觀相結合,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消減地表徑流與控制雨水面源污染,充分利用雨水資源,實現低影響開發和節約用水。
采用預應力管樁與MC勁性復合樁相結合的樁基優化方案,經濟有效地解決了地下室抗浮問題。通過樁型、樁長優化,樁基施工時間縮短約70%,樁基建造成本節省約2.1億元(節省約75%),施工質量控制更為便利,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大大降低,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顯著。
項目主體采用裝配式鋼結構體系,大面積采用承載力高、自重輕、塑性好、耐疲勞的鋼管混凝土和勁性混凝土結構,有效地減小了構件截面,提高了空間利用率。
在項目建設伊始,引進全過程咨詢單位,在浙江省率先實行項目全過程咨詢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和發揮其專業技術優勢、項目管理經驗、專家資源優勢等,為項目出謀劃策,在項目建設各個階段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全面推廣BIM技術,將BIM技術與可承載大體量BIM模型的信息化平臺相結合,并引進先進的智能化設備作為支持,初步實現了基于BIM技術的工程信息化管理。通過BIM的三維仿真與可視化,模擬現場施工情況,提供施工指導及數據校核;通過BIM模型的數字化,保證項目建設全過程信息的完整性;基于BIM技術的項目信息化管理平臺,可承載大體量BIM模型,并能夠將項目工期、質量、安全、成本等模型相關聯,從而達到項目高效管理的目的。
未來已來,將至已至,一座三生融合、三創聯動的“未來之城”正在錢塘江畔悄然生長。魯冠球主席在《堅守責任 彰顯價值》的講話中說,“藍圖已經繪就,行動只爭朝夕,關鍵在于‘奮斗’。一切以奮斗為本,一切以奮斗為先。”萬向人將牢記使命,一如既地實干奮斗,讓“奮斗十年添座城”將“奮斗十年添個零”持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