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12
9月28日,在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沈寧吾說:“當前,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正面臨著‘四新’,即新的形勢、新的問題、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
新的形勢
沈寧吾認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面臨的新形勢是這樣的:
引進產品從國產化到本土化的轉變,反映出零部件生產的內涵有了升華;
政策取消對國產化率的限制,標志著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在適應世界貿易規則、融入世界汽車產業方面有了進步;
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已經成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外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中國投資正在發生三個轉變,即從參股向控股轉變,從合資向獨資轉變,從占有市場向壟斷市場轉變;
外資零部件企業掌控著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擁有為主機廠優先配套的優勢,繼續享受著中國的部分優惠政策,具備比其他廠家更強的競爭實力;
本土化供貨在增加,外商的利益在提升,利益格局的變化,正導演著中國未來汽車零部件產業的重組和演變。
新的問題
沈寧吾簡潔地講述了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新問題。
企業數量過多、規模很小、整體水平低、缺乏競爭力的局面,在國內零部件業依然存在。零部件行業的重組、整合缺乏機制和動力,集團化發展的趨勢遠不如整車行業。
此外,市場競爭激烈,原材料漲價,物流成本過高,主機廠年年壓低采購成本,導致零部件企業的利潤空間縮小,使部分零部件廠的生存環境堪憂。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04年,在750多家重點汽車零部件企業中,虧損企業占20%。
出口零部件仍然以低附加值產品為主,以售后市場為主。國內眾多零部件企業在出口產品價格上惡性競爭,導致出口數量增長較快但效益增長不顯著。眾多企業普遍缺乏和國外企業交往的能力,不能適應系統化、模塊化供貨的要求。
大部分企業還不具備自主開發能力,難以介入主機廠的前期開發過程,開拓主機配套市場十分困難。沈寧吾介紹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結果:2004年,750多家重點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研究開發費用只占銷售額的1.75%,比2003年有所下降。
新的機遇
沈寧吾表示, “十一五”將是零部件產業繼整車產業高速發展之后快速發展的高峰期。
“整車產量上升,汽車保有量增加,海外市場不斷拓展,都會給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帶來機遇。”沈寧吾說,“整車市場競爭激烈,迫使整車生產企業和零部件廠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降低采購價格的同時,通過加大國內采購量等渠道降低成本,給零部件廠擴大配套帶來契機?!?/P>
“另外,全球采購商關注中國,向有成本優勢的中國零部件市場轉移,也會為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提供更多的商機?!?/P>
新的挑戰
沈寧吾認為,在新形勢下,機遇和挑戰并存,依然是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不容回避的現實,而且一般零部件企業所面臨的新一輪挑戰無疑是非常嚴峻的。
他列舉了這些企業所面臨的新一輪挑戰。
國際知名零部件集團在中國加大投資力度,已經從培訓、開發到生產、銷售形成了一套體系,并開始按最佳分工和布局整合在中國投資的企業。比如,博世在中國投資額超過6億美元,設立了10個代表處、5家貿易公司、18家企業。
國內一些主要原材料生產廠開始向自主生產零部件轉移,利用材料成本優勢與同行競爭,搶占市場。
國內金融和IT等行業收購重組部分零部件企業,加大投資力度,融入先進的管理方式,調整產品結構,進行資本運作,具備了比一般零部件廠更優越的潛在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