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28
日前,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范安德向外界宣布了大眾在中國的“奧林匹克計劃”。該計劃中有一句話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除了要繼續建設動力總成以及其他零部件的本地化生產規模,我們將停止產能方面的投資。”
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其他跨國汽車公司今后在華的投資規劃,以提高產能為核心目標的投資已大為減少,以構建在華綜合實力、提高效益為目標的投資正逐漸增多。
擴產高峰之后,產能不再是投資重點
以前,由于中國的轎車市場一直處于供給不足、品種單一的狀態,因此,合資汽車企業在效益方面不成問題。特別是2002年、2003年中國 汽車市場的非常規性增長,一方面讓汽車企業因產能上不去干著急,另一方面,也讓他們賺足了錢。只是到了去年,國內車市發生波動,才讓汽車公司感到有必要認真做好提高效益的功課了。所以,在2004年多數跨國汽車公司拋出了自己的擴產計劃并付諸實施之后,新的擴產規劃均沒有出現。有廠商更謹慎地表示要根據市場需要再確定今后的產能計劃。
除去大眾公開宣布不再進行擴充產能方面的投資之外,通用、本田等諸多跨國汽車公司今年也基本上沒有新的產能計劃。上海金橋、沈陽、煙臺的整車和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基地全面投產之后,上海通用的總產能可達48萬輛,今后一段時間內,這個產能足以滿足需要了。2004年2月,廣本形成了年產24萬輛的生產能力。去年年底,廣本第二工廠在廣東增城開工,預計到明年下半年,第一階段完工,能形成12萬輛生產能力。如果加上去年年底東風本田宣布的12萬輛擴產計劃,本田在華的產能也將達到48萬輛。據了解,盡管廣本第二工廠還有進一步提高產能的空間和能力,但是,本田沒有公開其進一步的擴產規劃。
去年底今年初,北京現代在進行30萬輛擴產改造的同時,占地20多萬平方米的第二工廠建設也開始了;長安福特南京第二工廠獲批,預計產能20萬輛;日產和標致雪鐵龍去年和今年調整了在華產能。一旦這些擴產投資項目完成,國內的汽車供給將迅速增加,相應地,對這方面的投資必然會減少。
投資重點轉向提高效益的方面
既然資金不投向產能了,那投向哪兒呢?從目前各家跨國汽車公司的表現來看,可能的新的投資重點不外乎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完善服務等,但宗旨只有一個———提高效益。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今后的投資重點將會在這幾個方面:零部件本土化建設。由于今年國內汽車行業出現了利潤下滑的現象,降成本被看成重中之重,加之國家出臺了《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幾乎所有合資汽車企業不得不關心起本土化問題了。
擴大汽車金融服務。國內已經有一些汽車金融公司了。這些金融公司主要是為其汽車產品的銷售提供信貸服務。在國外,汽車金融公司的贏利能力相當強,有的甚至成為某些汽車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在中國,跨國汽車公司開展汽車金融業務雖然有限制,但是,其前景相當可觀,而且,對汽車銷售的促進作用顯而易見。
涉足物流供應鏈。目前只有少數跨國汽車公司在華投資建有物流、倉儲性質的公司。對物流領域的投資不僅僅是對運輸環節的控制,更是對汽車零部件供應方面的支持。
此外,通過在華的合資企業以及中國總部,跨國汽車公司正在強化對國產和進口汽車的銷售渠道和服務網絡的控制。對銷售網和服務網的投資也將不在少數。像大眾,甚至自己建了大眾汽車(北京)中心,為其在全國的經銷商提供支持,并為大眾 進口車提供服務。
三大原因導致跨國汽車公司調整投資重心
跨國汽車公司為什么會調整投資重心呢?業內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存在三大原因。
一是供需關系發生變化。提高產能的目的是為了能有充分的供給能力,一旦產能達到一定數量,市場供過于求,投資重心自然而然地會向增加效益的方面傾斜。這也就是為什么今年許多公司都在搞零部件本土化運動、在國內加強研發能力、加強對銷售渠道管理等的原因。
二是中國消費者在逐漸成熟。消費者對廠商的要求、對產品的要求、對價格的要求、對服務的要求都在提高。僅僅能提供充足的產品,已經無法令消費者滿意了。
三是國內的競爭環境發生了巨變。現在跨國汽車公司在華的競爭日益激烈,加之中國本土汽車企業的進步相當快,因此,競爭重點由產量-價格組合,轉變為品牌-品質-服務組合。增強品牌影響力、提高產品品質、完善銷售服務體系,是現在乃至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汽車公司的首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