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03
從全球范圍來看,去年全球總計生產汽車6058多萬輛,有54.6%是前四位的國家生產的,其中:美國 1198.9萬輛,日本1051.1萬輛,德國 556.9萬輛,我國507萬輛。
結合國際汽車產業集群的形成軌跡分析,汽車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的成功關鍵因素至少有以下幾項:一是具有良好的機械制造業與相關產業基礎;二是存在較大的汽車需求市場,最好存在大量挑剔的汽車消費者;三是擁有一批充滿活力的企業和具有較強競爭意識與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導致該區域的競爭較激烈;四是具備一些優質的不可移動生產要素,還能夠吸引其他可移動的生產要素落戶本地。
鑒于我國汽車工業的特殊性,我國汽車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的成功關鍵因素除上述四項外,還需要增加四項:一是本地汽車產業的歷史與現狀;二是落戶該地的國際汽車集團公司的發展態勢;三是本地的市場化進程;四是企業建立現代治理結構的改革力度。
當前,汽車工業已成為我國很多地區的支柱型產業,在各地制定與實施“十一五”規劃的背景下,研究產業集群戰略及汽車工業園區產業鏈的完善有利于合理配置資源、更好地發揮區域經濟優勢,加速推動我國汽車工業園區建設,發揮汽車工業園區產業集聚效應。在此,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進一步完善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汽車產業是全球性、全國性的產業,政府部門,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門,要確定符合實際的長遠目標,階段性目標和抓住機遇,在規劃上要注意產業、產品之間的關聯程度,注意本地區與國際汽車產業鏈條的聯系。在沿海沿江開發地區尤其如此,由于區位優勢,這些地區可以直接把本地區汽車工業嫁接到國際汽車工業產業鏈條上,通過在某一具有比較優勢的環節進行專業化生產,達到規模經濟,發揮勞動力成本優勢,做大、做強、做專。
二是政府適度扶持與參與,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開明的、有遠見和服務型政府是地方經濟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地方政府也需要更加重視本地區投資環境,包括政策的制定,生態、交通、通訊、服務等方面的建設,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吸引企業到本地區發展。
三是明確主導產業,并制定相關措施,積極招商引資。制定出一些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同類與相關企業進駐,并補償性地遷移出一些非相關企業,可以較快地形成產業集群。基本原則是,抓住重點,區別對待。司時,以減免稅,信貸優惠,減免土地使用費,減除不合理費用等政策吸引國內外民營和外資企業進入各地的汽車工業園區,推進產業集群發展。
四是加強技術開發與合作,培育區域品牌。要改變孤立布點、就項目本身來研究項目的老路子,要樹立產業集群的規劃觀念。在園區內的企業,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將產品業務做精、做專;支持、促進產業集聚,要圍繞核心產品企業,科技開發企業,支持發展配套的汽車零部件產業、服務業及下游產業,把汽車產業規劃建設成一個地理區域的主導產業,培育區域品牌,形成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