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16
浙江造車喜訊不斷。
先是浙江汽車新銳——吉奧汽車,把自己生產的1740輛皮卡出口到了非洲,成為該國的軍用車,開創了我國出口軍用車的先河。
再是,東風杭州汽車公司生產的120輛城市客車,出口到了馬來西亞。據了解,這是馬來西亞首次向我國大批量采購客車,同時也開啟了杭產客車征戰海外市場的大門。
浙江造車的銳氣和實力令人刮目相看!
在新一輪造車大潮中,浙江企業憑借獨霸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半壁江山的強勢,正在擠入中國的制造整車軍團中,演繹出一幕幕造車傳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員錢平凡評價說,從全國汽車工業總產值看,浙江已經排在第9位,但是汽車零部件卻排在了第二位,僅次于上海。
有業內人士充滿信心地說,浙江造車大省的夢想正在實現:浙江要在5年內磨成一劍,5年后浙江造整車產量有望達到100萬輛。
這一夢想來源于“浙江省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展規劃”。
早在今年年初這一規劃就正式發布,根據規劃,浙江將在2010年實現全省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的銷售收入預計超過2400億元,整車產量將達100萬輛,到2010年基本形成兩基地一中心的產業格局。即全國重要的經濟性轎車生產基地、中高檔客車生產基地和汽車零部件制造中心,簡稱“兩基地一中心。”現狀整車“生產小省”零部件粗具規模
浙江省的汽車零部件雖然在業內獨樹一幟,但作為汽車整車產業,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情。
至2004年底,浙江全省列入國家車輛公告目錄的汽車生產企業有28家,產品涉及經濟型轎車、中高檔客車、客車和底盤、重型車和底盤以及一批特種改裝車等,年生產能力大約在30萬輛。而2004年實際整車生產量為10.84萬輛,比上年增長17.8%,約占全國市場份額的2.13%,與實際擁有量和每年的需求量相比,目前的浙江只能說仍是個“汽車生產小省”。
在去年生產的10.84萬輛整車中,其中轎車10.1萬輛、重型車820輛、豪華大客車660輛、汽車底盤3467輛。
據有關部門預計,今年浙江的整車產量大約在14.8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35.6%,其中轎車大約可達到14萬輛。2006年整車生產量可望達到18萬輛,增長28%,其中轎車產量將達到17.5萬輛。
與整車生產相比,我省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已粗具規模。據不完全統計,全省現有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有7千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近1000家,產值約600億元,產品涵蓋整車制造需要的5大類型的零部件系列,除主要用于汽車維修市場以外,一些產品已經進入一汽集團、一汽大眾、上海通用、上海大眾、天津汽車、東風汽車等國內主要的汽車生產集團的配套體系,部分產品還進入了國際市場。優勢汽車和零部件產業集群正在形成
雖然起步晚,但以民營經濟為主的浙江汽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已成為浙江汽車工業快速發展的活力之源。一些企業如萬向、吉利、尼奧普蘭、萬豐、瑞立、亞太等在市場競爭中逐步確立了自身的優勢地位。
以吉利集團為代表的浙江汽車工業的異軍突起和強大的發展后勁,使之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一支生力軍。吉利的崛起,可以從中看出中國民族汽車工業發展的軌跡。吉利在5年之內由汽車行業的丑小鴨變成出口轎車量最大的企業,吉利已造車30多萬輛,一直朝著“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讓吉利轎車走遍全世界”的目標努力。
產業集群化的發展趨勢在浙江也進一步明顯。蕭山、北侖、慈溪、余姚、象山、瑞安、玉環、路橋、黃巖、金華、永康等地都形成了汽車及零部件生產的區塊經濟,并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各區域在產品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方面也更具特色。而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意識特別強烈,骨干企業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也在不斷地提高中。如萬向集團在電動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的研究、開發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而吉利控股集團在自主知識產權的培育、創新體系的建設和國產品牌經營發展等方面也找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瓶頸困難壓力都不小
業內人士分析說,浙江的汽車產業要想在5年之內超常規高速度發展,困難和壓力都不小。
首先是企業規模相對偏小、生產的集中度不高。如規模以上的零部件企業平均年產值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60%左右。不論是整車還是零部件產業,生產的集中度也都比較低。
其次是自主開發的能力較弱,新產品的發展比較緩慢。大多數企業的高級人才和技術裝備、研發工作多數處于跟蹤模仿階段,新產品的發展受到了制約。另外,零部件產品總體水平不高,整車或主機的配套能力比較差。一些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如發動機系統、電噴系統、電子控制自動系統等都有待于加快的開發。
而隨著我國經濟在宏觀調控政策環境下進一步向合理的增長區間回歸,整個汽車產業還將繼續面臨著對市場需求矛盾突出、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資源要素制約加劇等綜合因素的作用,我省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的結構調整任務仍然非常繁重,發展進程中的難點和問題也在不斷地顯現。藍圖“汽車大省”不是夢
在西博車展期間的“中國汽車市場體系建設高層研討會”上,浙江省經濟貿易委員會副主任王素娥說,浙江將基本形成“兩基地一中心”的汽車產業格局。到2010年,浙江汽車產量將達100萬輛左右,其中經濟型轎車約90萬輛、中高檔客車約1萬輛,經濟型轎車、客車均占全國同類產品的15%左右;形成2-3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重點培育發展杭州、寧波、溫州、臺州、金華、紹興、嘉興七個核心區域,構筑滬杭甬、甬臺溫、杭金高速公路沿線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聚帶,形成產業集群優勢。其中杭州以汽車零部件、中高檔客車、電動汽車等為主;寧波、臺州以經濟型轎車、汽車零部件等為主;金華以中高檔客車為主;溫州、紹興、嘉興以汽車零部件為主。
根據規劃,到2010年,浙江要形成2至3家銷售收入30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集團,10家左右有專業化生產優勢的小巨人企業,進一步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響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從而讓全省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的銷售收入超過2400億元,汽車零部件銷售收入預計將達到1600億元左右,產業規模在全國的比重將達到近20%,并基本形成于國際接軌、具有較強自主研發能力的汽車工業技術創新體系,主要汽車產品技術性能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使汽車產業成為我省先進制造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浙江,“汽車大省”不是夢。
【新聞鏈接】
吉利目標:三分之二賣到國外去
1998年涉足汽車行業,浙江吉利一直朝著“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讓吉利轎車走遍全世界”的目標努力,已造車30多萬輛。吉利朝著“三分之二賣到國外去”的目標前進,2003年8月,首批吉利轎車出口海外,實現吉利轎車出口“零的突破”,2004年全年完成汽車出口銷售5000臺。出口的車型有:吉利豪情、吉利美日、吉利皮卡、上海華普、美人豹跑車。吉利汽車目前出口的國家有:埃及、中東地區、阿爾及利亞等39個國家。
吉奧汽車:打造中國皮卡第二
近日,非洲某國一次性采購吉奧皮卡1740輛,作為本國軍隊用車。這是中國自主品牌一次性出口訂單量最大的一筆,也是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首次作為軍用車出口。
為此記者采訪了浙江吉奧汽車負責國貿的副總阮早升。據阮總介紹,吉奧汽車自創建以來,已相繼出口非洲多個國家。吉奧汽車進入非洲市場試銷以來,憑借其優秀的耐候性,越野性,贏得了非洲國家人民的青睞。作為后起之秀,吉奧汽車立志打造中國皮卡第二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