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18
任何一個變革都是痛苦的,但是長痛不如短痛,這是鐵定的發展規律。
“我們與跨國公司合資了20年,20年過去了,所有的合資廠都沒有開發出一個中國的品牌出來,但90%以上的市場卻讓出去了,市場換技術,換來什么樣的技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我們該是鼓勵發展擁有自主品牌汽車的時候了。”
11月8日,浙江臺州國際會展中心,中國(浙江)汽車自主品牌高層論壇的主會場群情激奮,一場關于中國該是大力發展自主品牌的呼聲把論壇氣氛推向了最高點。
“當初,提出以市場換技術目的是什么?我們中國對外方讓出市場,通過合資消化吸收換來的技術,最后開發出中國有自主品牌的先進的東西,但現在,壓力卻很大。” 科技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長期關注汽車工業的老專家金履忠先生對cien記者坦言,“情況必須改變,因這是一場牽動國家利益的變革。”
“市場換技術”之患
據統計,2004年,中國汽車產量504萬輛,十五的前四年增長速度是25%,汽車工業的增長值已經到了2500多億,其中私人的汽車擁有量已經達到了55%,每千人的擁有量24輛,國際平均標準是103輛,我們國家已經進入到世界主要生產汽車的國家和消費國。
但如同硬幣的兩面性,外方的直接入,一方面極大推動技術,人才先天不足的中國汽車產業,另一方面將本土制造商逼向新的困境。
“換來的技術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并不包括產品開發方面的技術,只是制造、加工,所以合資20年,所有的合資廠都沒有開發出一個中國的品牌出來,一點不奇怪”,盡管中國的汽車產業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金履忠對此卻表示出了擔心, “比如企業產品質量的認證和鑒定,工廠的設計和委托,協作配套的選定,產品的改型和設計費用,進口散件的數量和價值,進口設備的選定和價值等等都是外方說了算”。
更重要的是,合資企業雖攫取了暴力,但大頭卻被外方拿走。
“根據美國高勝公司報告,德國大眾2003年在全球的產量是500萬輛,在中國,南北大眾加起來70萬輛,占全球產量14%,可是德國大眾的利潤80%是中國去的,通用公司總裁曾戲言,中國得到了GDP,我們德國了利潤,話雖尖銳、但很深刻。”金履忠說。
汽車工業是支柱產業,能夠帶動許多相關的產業,鋼鐵電子等等,成為拉動今天社會發展的火車頭,但是合資的汽車工業很難起到這個作用。
“最典型的北京和現代合資,第一步把北京汽車廠原有的全部扔在一邊,原來的工廠設備一臺沒有保留,又從韓國引進,我們原來的設備有些落后是可能的,但也不至于一臺都不能用,一臺索納塔,中國裝上去的輪子,剩下全部是韓國進口的,我們汽車工業怎么能夠帶動其他的產業?今天我問了吉利的董事長李書福同志,你們吉利的汽車零配件有多大的比重是我們民族企業提供的?他說,我們有80%是民族工業提供的,只有20%是引進的,這就是區別,中國汽車工業第一個弊端就是自主產業,但是合資的汽車工業很難起自主產業的作用。”金履忠舉例說。
“十一五”機遇
在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書林看來,國家制定《十一五汽車發展規劃》,將為解決中國自主品牌難題提供契機。
“國家發改委計劃在今年末或者明年初對《規劃》基本定稿,并將給全行業發布原則性的規劃。” 張書林將此稱之為“三大問題:即提高企業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的能力、大力發展自主品牌;積極發展節能和新能源的產品;加快產品結構和組織結構的調整。
張書林表示,在十一五期間,國家財政、國家有關部門可能要花比較大的力氣支持汽車制造企業的發展,不排除國家要安排一部分資金投入到這些企業當中來支持發展。大型汽車企業集團,通過十一五的發展必須要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平臺產品研發能力、整車開發能力,重點是平臺開發,包括整車的發動機。
“一個骨干企業,最起碼也要具備車身的能力和動力底盤的匹配能力”。他說。
“我們的汽車為什么現在提出要自主發展?要發展自主品牌?不是說以前就沒有想到,在過去產業政策的目標一直都是提倡自主發展、自主開發,不是現在才開始提出的,過去我們的基礎條件太差,我們有必要走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過程。”
對此,金履忠也表達了相同看法:我們的汽車工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航向,并且開始取得積極的效果,過去,跨國公司占領了汽車工業,控制了合資企業,外國品牌占領了轎車市場90%以上,到今年8月份為止,自主品牌已經占到全國市場的21%以上,中國號召的創新已經初步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如果把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里程碑的話,我認為新一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自主創新應該成為國家戰略,第二個里程碑,同時也清楚地說明,以市場換技術的政策到了應當下決心改變的時候了。
“但改革的時間不能太長,否則問題將越來越嚴重,這一點應向吉利和奇瑞學習。” 金履忠對記者表示。
浙商先行
“我們很貧窮,但是有志氣,我們很弱小,但是有銳氣”這是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此次論壇上最精典的對白,實際上,這也是中國擁有自主品牌汽車生產企業最真實的生存寫照。
“汽車工業是我們國家大力鼓勵發展的產業,尤其是有自主品牌取得的發展得到了全國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在改革開放之政策的激勵下,以民營經濟為主導的臺州制造業得到了迅速的壯大和發展,特別是汽車工業已經發展成為臺州的第一大主導行業,受到了國內外汽車界的廣泛關注,臺州已經走出了一條依托自主品牌的發展的路子” 臺州市常務副市長元茂榮表示。
現在,臺州已是我國最集中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之一。臺州玉環縣更是有著“中國汽車零部件制造基地”之美譽。而且隨著吉利、吉奧、彪馬、中能等民營整車企業的不斷崛起和汽車零部件產業鏈的不斷完善,汽車工業正成為“臺州制造”中最響亮的品牌。至2004年,全市已有5家整車生產企業,擁有汽摩及零部件生產企業近3000家,完成工業產值310多億元。
實際上,不僅是臺州,整個浙江都在走出一條依托自主品牌的發展的路子,因為,“浙江的零部件拼起來能夠組裝半部汽車”。
根據浙江省的規則,到2010年,浙江汽車行業要形成2至3家銷售收入300億元以上的大企業、大集團,10家左右有專業化生產優勢的“小巨人”企業。實施名牌戰略,培育一批在國外市場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知名品牌。
但元茂榮也坦言,在努力培育發展自主品牌汽車的同時,也面臨著國際和國內品牌汽車的雙重壓力。
對此,臺州市經濟委員會主任張銳敏也對記者表示,中國的汽車工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全球主要部分,發展與壯大,正在成為一種引人注目的現象。但要使這個龍頭健康發展與壯大,必須爭取客觀規律,走自主放心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