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9
今年,鐵礦石價格猛漲所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正在殃及“中國制造”。就在鐵礦石價格上漲的第一時間,寶鋼、首鋼股價首先下跌,并殃及整個滬市跌破1300點,對以鐵礦石為原料的鋼鐵業依存度高的中國制造業集體嘆息。受鐵礦石和鋼材漲價影響最大的行業是造船業、機械業、汽車和家電業。
造船業:
年初,整個造船業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原材料價格上漲。由于造船企業的造船訂單通常是在兩年前就已經制定了,而早在2003年底的時候,國際市場船用鋼板價格平均只有280美元~300美元/噸,“那個時候簽訂的訂單顯然是存在利潤的。但是到了今年年初,鋼材價格一路飛奔到765美元/噸,造船企業的境遇一下子變得很悲慘。” 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馬忠普認為:“鋼材在其原材料中所占比例高達70%以上。”
機械制造業:
機械制造業對鋼材漲價也是叫苦不迭,行業利潤率同前兩年相比出現大幅下降。國內機械企業最為急需的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鋼材品種,國內鋼鐵企業只能生產極少一部分,有的品種甚至沒有,制造企業還要付出更大的代價購買國外的鋼鐵產品。馬忠普分析:“技術含量低的產品制造將被淘汰。”
汽車業:
對于汽車制造業來講,鋼鐵所占成本還不足20%。不過,整車生產企業認為鋼鐵價格的波動會主要在零配件生產商那里消化,而國內零件供應商間的競爭早已進入白熱化,鋼材價格上漲無疑給了他們當頭一棒。
家電業:
鋼材價格約占家電行業可變成本的20%~30%,在沒有任何能力轉嫁風險的情況下,如果上游板鋼價格上漲10%,家電行業凈利潤率可能會下降2個百分點,這對于本來利潤就不高的家電行業來說影響較大。尤其對于那些以低成本、低價格戰略擴張的公司而言,日子已經非常難過。
然而“制造企業的成本壓力還將加大”的預言并沒有實現,由于鋼材的產能過剩,情況發生逆轉。時至年終,國內鋼鐵價格狂跌至底線,制造業生機重現。前鋼鐵工業協會會長吳溪淳首先向制造業搖出橄欖枝,在鋼鐵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希望通過增加機電產品出口來帶動鋼鐵產品的銷售”。這樣中國制造業“一年中感受到了冰火兩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