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10
“剛剛過去的2005年,是中國電動汽車發展里程碑式的一年。”中國設計和制造的電動汽車紛紛走出實驗室,走出工廠車間,走上公路和街道,走上產業化發展軌道,還走進了國際市場。
如今,已有近200輛電動汽車正在各地進行試驗運行。北京理工科凌公司批量生產的近40輛純電動城市客車已經投入公交和旅游商業化運營,200輛后續訂單正在洽談;東風汽車公司小批量生產的20輛混合動力客車被訂購一空;天津清源電動車輛有限公司去年5月首批6輛純電動轎車出口美國,8月又簽訂100輛商務出口合同,進入穩定量產階段……
和國外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線技術領域全方位突破
“種種跡象表明,我國電動汽車技術已經到了產業化的門口。”國家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總體組成員、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副司長許倞告訴記者。之所以能夠邁出產業化的關鍵一步,前提是技術領域的全方位突破,形成了我國獨特的電動汽車技術創新體系。
我國電動汽車研究起步的時候,發達國家已經在這個領域探索了很多年。與傳統內燃機汽車相比,電動汽車無污染,噪聲低,能源效率高,是國際汽車工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電動汽車是未來汽車工業的鑰匙。”作為后來者,我們能趕超發達國家嗎?在經過了詳細論證之后,專家們得出結論:“我們和國外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因為,電動汽車特別是代表新一代汽車水平的燃料電池汽車目前仍然處于產業化初期準備階段,尚未形成新的工業體系,我國與國外在技術水平與產業化方面的差距相對較小,有可能在這一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
有了這種判斷,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大膽地換了一種思維”:以電動汽車為突破口發展我國的新型汽車工業,力爭進入國際先進行列。“要實現這個宏偉的目標,就不能走老路,要堅定不移地自主創新。”
“十五”期間,國家設立了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選擇新一代電動汽車技術為主攻方向,組織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以官、產、學、研四位一體的方式聯合攻關,專項于2001年9月正式啟動,國家撥了8.8億元專項經費。
研發布局“三縱三橫”申請520項國內外專利
專項確定了“三縱三橫”的研發布局,以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三種車型為“三縱”,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系統、驅動電機及其控制系統、動力蓄電池及其管理系統三種共性技術為“三橫”。同時,根據汽車研發和產業化規律,整車研發以整車牽頭,關鍵零部件緊密配合;政策、法規、技術標準同步研究,基礎設施協調發展。
經過4年努力,我國電動汽車整車水平已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燃料電池汽車研發取得重要進展,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混合動力汽車實現載客運行,具備小批量生產能力;純電動汽車開始批量生產,進入道路運營并開始出口。同時,車用燃料電池發動機取得重大突破,進入世界前列;大功率車用動力蓄電池性能顯著提高,形成產業基礎;驅動電機技術性能先進,與整車集成化程度逐步加強;車輛電控技術異軍突起,電動化汽車底盤發展迅速,帶動了傳統汽車的技術進步。
在整車和關鍵零部件研發中,申請了520項國內外專利,其中發明專利320項,逐步建立起我國電動汽車動力系統技術平臺,逐步實現與傳統汽車的技術對接,初步形成電動汽車產業鏈,促進了汽車零部件工業產業升級。現在,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車用燃料電池發動機研發、制造以及測試核心技術的國家之一。在技術上實現了由“氫氣—氧氣”到“氫氣—空氣”燃料電池發動機的突破,已能組裝全自動運行的百千瓦級燃料電池發動機,在自動控制以及可靠性、效率、過載能力、響應特性、體積、重量等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
引領我國汽車工業自主創新電動汽車開始走進百姓生活
在技術不斷突破的同時,電動汽車開始走進普通百姓的生活。“目前,在北京,在武漢,在天津,在株洲,在威海……普通的市民已經能夠乘坐電動汽車上下班了。”記者在北京121路公交車總站看到,14輛嶄新的電動公交車整齊停放,按照順序等候出站。司機說,電動公交車啟動時輕緩而平穩、行駛過程中噪音低,車內也沒有任何汽油味。一位暈車的乘客高興地說:“坐上電動公交車,我沒有暈車的感覺了。”
電動汽車得到很多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上海市把燃料電池汽車作為未來汽車支柱產業列入“科教興市”主戰略重點扶持;北京市為了實現綠色奧運的目標,在未來的兩年內,將組建一支擁有1000輛電動公交車的特殊奧運車隊;湖北省高度重視電動汽車發展,武漢市有93輛電動汽車目前行駛在旅游點、步行區和居民小區,至今運送人員193萬人次,運營長度118萬公里……
短短4年時間,我國電動汽車發展的成就鼓舞人心,這證明了自主創新的巨大潛力。許倞說:“中國雖然不是一個汽車強國,卻擁有巨大的市場,只要我們堅持走清潔汽車的發展道路,就能通過電動汽車的研發引領我國汽車工業自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