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09
業界報告
汽車零部件與整車是唇齒相依的關系。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經營效益的下滑,導致了其配套企業德爾福幾近破產;韓國零部件企業摩比斯在中國步步為營,直接推動了現代·起亞汽車在我國高歌猛進。
2005年,對于汽車零部件行業來說,可謂“多事之秋”:國內零部件老大———萬向集團入主長春君子蘭,策略地進入了一汽集團的配套方陣;身為老二的濰柴動力不甘示弱,成功控股了“湘火炬”,間接掌控陜重汽;零部件跨國巨頭德國博世、美國德爾福、日本電裝等抓緊在中國排兵布陣;由于原材料漲價、整車企業削減成本,零部件產業甜蜜的滋潤歲月已經難再……
2006年,專家們預測我國汽車工業仍將以超過兩位數的增速持續發展,零部件產業將呈現出“需求擴大、政策利好、上下游博弈、跨國競爭、產業集群”等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發展格局。
契機:政策利好
今年3月份,經國務院批復、6部委聯合頒布的小排量車“解限”令將全面推行。對于國內的小排量車生產企業來說,這無疑是利好消息。
小排量車“解限”,隨之而來的將是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臺。可以預見,這些利好政策在為整車企業大開方便之門的同時,作為配套的零部件企業也必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梢哉f,小排量車“解限”,國內零部件企業是最終受益者。
有專家分析,小排量汽車產銷量的提高,意味著零部件企業將為整車廠家提供更多的產品。小排量車利潤率較低,生產企業必須在成本控制上進行更多考量。在這方面,國內零部件供應商無疑占有很大的優勢。
記者日前從北汽福田長沙汽車廠了解到,省內零部件企業在其供應商中已占有50%的比例。該廠黨委副書記孔朝陽介紹,取消“限小”后,有望達到70%以上。
隨著產量提升,零部件企業的規模效益將逐漸顯現,競爭力也將不斷得以增強,為納入全球采購作了技術、資金的鋪墊。
如湖南省零部件企業中就有易通汽配科技、博云剎車材料、湘火炬火花塞、長豐塑料制品、湖南機油泵等8家企業,進入美國通用汽車全球采購的視野。
有專家指出,去年底國務院頒布的《關于發布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決定,也將為我國零部件產業的突破性發展提供新的機遇。
挑戰:三道“緊箍咒”
2006年,國內零部件產業既沐浴著陽光,也無法避開風雨。“上游漲價,下游壓價,跨國公司同臺競爭”是令不少零部件企業頭痛的“三道緊箍咒”。
2006年剛開局,國際汽車制造商及零部件供應商,眼看著鋼材、生鐵等原材料價格不斷飆升,已如芒在背。
“這么多年來,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風暴,原材料價格上漲如此迅猛,讓我們始料不及。”克萊斯勒集團采購部副部長PeterRosenfeld日前在北美車展上表示。
有數據表明,此次國際鋼鐵平均漲幅達20%-30%。作為鋼材、生鐵的消耗大戶,零部件企業必然深受影響。有專家分析,國際汽車制造商及零部件供應商巨大的成本壓力,勢必殃及國內零部件企業。
上游原材料漲價,零部件企業或可通過成本控制手段來解決。然而,面對下游主機、整車廠的壓價,國內零部件企業簡直欲哭無淚。
“車價天天降,新車月月出”,這已成國內車市的常態。隨著汽車市場競爭的加劇,降價成了整車企業競爭中屢試不爽的利器。
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饒達日前透露,2005年汽車行業利潤為2004年的60%,利潤率下降近一半。為了確保自己的利潤空間,主機、整車廠只得痛下殺手,對上游的零部件企業進行壓價。
國內汽車市場日趨飽和,汽車制造商難以將鋼材等原材料漲價帶來的制造成本上升因素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上漲的這部分成本,絕大多數將由零部件企業承擔。
據了解,我國汽車車橋領軍企業———湖南汽車車橋廠盡管擁有領先的質量與一流的開發能力,面對主機、整車廠壓價的現實也無可奈何。
國內零部件企業的外患尤大于內憂。追隨著全球9+2汽車生產巨頭的腳步聲,跨國汽車零部件大鱷紛紛擁入我國安寨扎營。據統計,目前外資已占據著我國零部件六成以上市場份額。
去年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的德爾福,其在中國的業務卻氣勢如虹。據悉,其現已擁有15家企業、1個技術中心和1個培訓中心,投資總額已超過5億美元,成為中國市場上實力最強的零部件集團。
截至2005年,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零部件供應商,已超過70%在中國開展業務。在我國進行汽車零部件生產的外商獨資、合資企業,接近1200家。
面對“列強入侵”,缺乏技術優勢的國內零部件企業,拿著“勞動力低成本”這一“擋箭牌”也只能節節敗退,根本無力抗衡國際零部件“列強”的“入侵”。在國際零部件企業的強勢“攻擊”下,國內零部件企業利潤大幅縮水。
突圍:依托產業集群
省機械行業管理辦公室主任宋建民認為,國內零部件產業要進入良性循環,快速發展,只有走產業集群之路,建立內部挖潛機制,突出自己獨特的比較優勢。
集群化對汽車零部件產業的推動作用不可估量,將有效發揮資源集聚效應,分工、協作效應,內部優勝劣汰效應,資源共享效應。
以浙江為代表的沿海地區,零部件產業集群優勢已顯山露水。從產值來看,浙江省的整車在全國排在第10位以后,然而其汽車零部件卻穩居國內亞軍,占浙江全省汽車工業產值的60%-70%。
應該說,我省已經意識到產業集群對推動汽車產業長足發展的巨大作用。即將出臺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已規劃建設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永州長豐汽車工業園、湘潭九華工業園3大汽車產業集群。
省汽車行業協會會長李建新表示,發揮產業集群的作用,需解決3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在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內,各方要形成優勢互補關系,并在發展方向上達成共識,才能經受市場和環境變化的考驗。
其次,各方應當求同存異,尋求并維持共同的利益基礎,這一點是最為重要的,否則,即使形成了產業集群,也很難做到可持續性發展。
最后,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合作機制,有效的化解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管理方式帶來的沖突。
業內人士認為,面對跨國零部件巨頭的攻城略地,降低成本節約挖潛、突出自己獨特的比較優勢,將是國內零部件產業實現突圍的致勝法寶。
與跨國公司同臺競技,國內零部件企業的產品、品牌先天不足。然而,在服務上,國內零部件企業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推出更快的響應速度、更細致的服務;在產品方面,我們無法在全線產品上和跨國公司競爭,但可以專注于某個特定市場、特定人群,在細分市場做得更好;就技術而言,我們無法在高精尖上與跨國公司競爭,在某些技術應用訣竅上是可以一爭高低,形成國內零部件企業自己獨特的比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