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13
2006年,國內零部件產業既沐浴著陽光,也無法避開風雨。“上游漲價,下游壓價,跨國公司同臺競爭”是令不少零部件企業頭痛的“三道緊箍咒”。
2006年剛開局,國際汽車制造商及零部件供應商,眼看著鋼材、生鐵等原材料價格不斷飆升,已如芒在背。
“這么多年來,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風暴,原材料價格上漲如此迅猛,讓我們始料不及。”克萊斯勒集團采購部副部長peterrosenfeld日前在北美車展上表示。
有數據表明,此次國際鋼鐵平均漲幅達20%-30%。作為鋼材、生鐵的消耗大戶,零部件企業必然深受影響 。有專家分析,國際汽車制造商及零部件供應商巨大的成本壓力,勢必殃及國內零部件企業。
上游原材料漲價,零部件企業或可通過成本控制手段來解決。然而,面對下游主機、整車廠的壓價,國內零部件企業簡直欲哭無淚。
“車價天天降,新車月月出”,這已成國內車市的常態。隨著汽車市場競爭的加劇,降價成了整車企業競爭中屢試不爽的利器。
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饒達日前透露,2005年汽車行業利潤為2004年的60%,利潤率下降近一半。為了確保自己的利潤空間,主機、整車廠只得痛下殺手,對上游的零部件企業進行壓價。
國內汽車市場日趨飽和,汽車制造商難以將鋼材等原材料漲價帶來的制造成本上升因素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上漲的這部分成本,絕大多數將由零部件企業承擔。
國內零部件企業的外患尤大于內憂。追隨著全球9+2汽車生產巨頭的腳步聲,跨國汽車零部件大鱷紛紛擁入我國安寨扎營。據統計,目前外資已占據著我國零部件六成以上市場份額。
去年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的德爾福,其在中國的業務卻氣勢如虹。據悉,其現已擁有15家企業、1個技術中心和1個培訓中心,投資總額已超過5億美元,成為中國市場上實力最強的零部件集團。
截至2005年,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零部件供應商,已超過70%在中國開展業務。在我國進行汽車零部件生產的外商獨資、合資企業,接近1200家。
面對“列強入侵”,缺乏技術優勢的國內零部件企業,拿著“勞動力低成本”這一“擋箭牌”也只能節節敗退,根本無力抗衡國際零部件“列強”的“入侵”。在國際零部件企業的強勢“攻擊”下,國內零部件企業利潤大幅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