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8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汽車零部件發展趨勢高層論壇”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張小虞從宏觀角度介紹了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在“十五”期間的發展情況,并預測了汽車零部件產業未來發展的趨勢。
三個“三”概括“十五”
2005年是“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各個行業都在對過去五年的發展進行總結。張小虞用三個“三”概括了汽車行業在“十五”期間的發展情況。
第一個“三”是三個數字汽車行業提前三年完成了“十五”計劃,產量在五年里幾乎增長了三倍,本土產量排名從2000年的世界第八位上升到去年的第三位。
第二個“三”是汽車行業實現了三個轉變:一是在國家眾多工業中,汽車行業較早地按照市場規范來運行,汽車產品的產量、價格、市場取向(包括相當一部分投資)由市場來配置;二是經過幾個五年計劃的努力,汽車行業基本上實現了從技術依賴型向自主開發型的轉變;三是汽車貿易從單一進口向進出口兩個方向轉變。
張小虞說:“在我們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候,汽車產業曾被列為‘最被人擔憂的產業’。這種擔心在五年中發生了根本變化,中國汽車企業實現了對世界貿易組織的全部承諾。”
張小虞認為,汽車行業在“十五”期間還存在一些不足。這些不足也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二是集團強勢不足;三是融資和資本運作能力不足。他舉例說,在汽車工業發展的初期,企業靠自身利潤滾動實現資本,但是這種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現在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因此,企業必須以新的形式融通更多資本。
零部件行業創新是汽車工業創新的基礎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中國未來15年科技發展的目標是,在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張小虞說,這對汽車行業發展提出了更全面、更有戰略意義的要求。
張小虞說:“《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裝備制造業和信息產業是體現國家競爭力的主要產業。汽車工業就是交通裝備制造業的主要組成部分?!?/P>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還提出,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張小虞說:“我認為,在相當一段時間,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是汽車產業(包括零部件產業)的戰略選擇?!?/P>
張小虞認為,零部件工業的創新仍然是汽車產業自主創新的基礎。
他說:“中國已經成為汽車產業大國,能否成為汽車產業強國的關鍵在4個方面:一是產品的自主創新和自主開發能力;二是零部件工業的基礎;三是相關產業的支撐;四是銷售服務系統。其中,汽車零部件工業將在新一輪的汽車市場競爭中起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他舉例說,電動源汽車的發展,需要新的電池,還需要與之配套的制動器。在汽車工業創新過程中,零部件工業將會經歷一場革命。
零部件產業集群與集團化之路
在研討會上,有代表提問:中國零部件集團化之路該如何去走?張小虞就這個問題回答說:“集群化和零部件發展的集團化是兩個層次上的概念,不是若干個零部件企業‘扎堆兒’就是集團化。真正的集團化不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實現的。不以大小論英雄,而在細分的市場上取得國際競爭力,這可能是中國實現零部件企業集團化的一條路徑。”
中國現在的汽車零部件集群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為了提高物流效率,圍繞主機廠建立零部件廠;第二種是從零部件本身工藝角度考慮,實現某種關聯;第三種是為了實現模塊化供貨、系統開發和更多地降低零部件成本而形成的集群。張小虞認為,第三種集群對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發展的意義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