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01
研發投資方興未艾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成為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重要動向。1997年后,超過90%的跨國公司考慮盡快在中國設立地區總部與研發中心。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特別是近兩年來,跨國公司加速在華設立研發中心,以最新的技術和最快的速度贏得中國市場。
跨國公司在華研發中心行業分布主要集中在技術密集型行業,如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等行業。尤其是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中心最多,如,摩托羅拉公司已在北京、上海、天津、蘇州、南京和成都等地設立了15個研發中心;微軟公司和諾基亞公司也在我國設立了5個研發中心,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等城市;通用電氣在上海設立的中國技術中心則是其在美國和印度之外設立的第三個全球研發中心。
對此,同濟大學工商管理系副主任王德生認為,一方面投資這些行業的企業基本上是具有競爭優勢的世界性企業,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為了確保在我國的內銷市場具有領先技術優勢,跨國公司必須在技術研發方面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我國的高新技術領域有許多不同于世界市場的規格與技術標準,跨國公司必須根據中國市場的特點,通過重新研發來適應中國市場。
有趣的是,當初,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中心絕大多數是跨國公司的獨資機構,只有少數研發中心是和中國合資的(如2003年聯想和Intel合資成立的研發中心)。而目前,外資企業在華大部分研發項目都是以獨資形式存在的。例如,投資1.55億美元的摩托羅拉中國研究院、5年投資1億美元的朗迅貝爾實驗室、投資600萬美元的三星通訊技術研究所、投資1.66億美元的聯合利華上海研究中心、6年投資8000萬美元微軟中國研究院和IBM中國研究中心等均采取獨資形式。
王德生對此現象解釋道:“跨國公司傾向于設立獨資研發中心,主要是由于對中國市場由陌生到熟悉,中國政策環境由緊到松,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獨資研發中心條件日益成熟,而且跨國公司可憑借其技術優勢,以確保其在價值鏈分配上的絕對優勢,分享跨國公司的全球供應鏈、知識庫等戰略資源”。
另據商務部一份研發投資調查顯示,61%的跨國公司明確表示2005~2007年內將繼續擴大對華研發投資。王德生對記者剖析了其中的因緣:“跨國公司面臨的形勢正隨中國的高速發展而變化,中國企業的成熟與長大將使跨國局部的競爭優勢逐漸消失。在此情勢下,在中國市場尋找高價值區,勢必成為跨國公司的努力目標”。
搶進中國資本市場
中國本土化的融資能力也是這些跨國公司未來競爭優勢的重要一環。跨國公司經過前期初步市場運作、本土化策略之后,試圖進入資本市場更是它們多年來期盼的目標。雖然早從1995年開始,就不斷有跨國公司進入中國資本市場,但采用的方式都是參股我國的A股上市公司。據了解,目前至少已有超過百家的上市公司有外資企業參股。
從2005年9月初開始,西門子準備在中國上市A股的消息開始在各大媒體中傳播。但與以往不同的是。西門子即將在中國上市A股的載體是西門子在華的子公司——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顯然,西門子如果能在中國上市,除了能通過融資更好地解決資金鏈外,還可以借助資本市場把公司的發展與中國緊密聯系在一起,增強與中國社會的融合度,加速企業本地化步伐。
實際上,像西門子這樣的對中國資本市場感興趣的跨國公司還有很多,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對中國市場的未來發展前景比較看好,希望能夠通過資本運作成功融入中國,以求更大的經濟利益。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袁鋼明認為,“目前我國金融市場并沒有完全開放,境外企業在中國上市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果最終的結果是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以獨資的名義上市A股,則表明我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成熟。
一直以來,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銀行貸款、企業包裝上市等金融領域都受到較大制約。伴隨著中國后世貿組織時代的進程、國內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未來外商投資企業可以根據與內資企業平等的“國民待遇”原則和相關的商業原則從國內外銀行獲得貸款,通過上市進行融資,從而極大地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競爭能力。
而目前情況下,更多跨國公司看重于上市的“殼”資源。2002年11月中國證監會、財政部和原國家經貿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以及2006年1月5日,商務部、證監會等五部委聯合發布《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外資今后可以戰略投資G股和股權分置改革后新上市公司的A股。《辦法》規定,只要其自身或其母公司境外實有資產不低于1億美元或管理的境外實有資產不低于5億美元,即符合外國投資者條件。這樣的條件實際上并不難達到,可以說為跨國公司進入中國資本市場低成本融資擴張掃平了政策上的障礙。相信2006年將有更多的跨國公司參與到或將其在中國的投資參股的公司上市、或將自己部分在華業務打包上市的運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