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7
經歷年初短暫的平靜,進入3月以來,中美貿易開始"火花"不斷,且大有越燃越旺之勢。本月5日,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在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表示,為了緩解貿易摩擦,我們將進一步加大進口力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隆國強認為,擴大出口政策對于緩解中美貿易緊張關系有一定的作用,但無法治本。
我國今年將加大進口力度
魏建國在"第二屆中國吉林·東北亞投資貿易博覽會新聞發布會"會后被問及貿易平衡能否在短期內實現時,并沒有給出正面回答,而是強調"我們會進一步加大進口的力度"。
實際上,一進入2006年,"擴大進口"作為平衡貿易的重要手段之一,被列入全年的工作重點。
商務部多位官員也曾在各個場合"反復"表達這一觀點。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在兩會上曾對記者表示:"我們并不盲目追求順差,中國正在研究鼓勵進口的政策。而事實上,我們已經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包括在農產品、大型節電產品等方面的進口增長是非常明顯的。"商務部外貿司司長魯建華日前在做客"商務部網站司局長訪談欄目"時也明確指出,適度擴大進口,改善貿易平衡已經成為今年外貿司重點做好的五個方面工作之一。
都是逆差惹的禍?
美國在中美貿易上大做文章,是為了借機尋求更多的利益。隆國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一語道破。
"目前,外部貿易失衡在美國國內產生了很大的政治壓力。"隆國強告訴記者,"美國貿易失衡的原因在于國內的儲蓄率過低。但是美國國內的一些媒體和議員根本不去理會這一根本原因,而是緊盯是誰導致了貿易逆差的產生。中國作為美國第一大貿易逆差來源國,自然而然就成為矛頭所向。"
美國總統布什在今年3月10日明確表示,將進一步采取措施向中國施壓,迫使其浮動人民幣匯率。而美國商務部部長古鐵雷斯在剛剛結束的訪華行程中,也多次呼吁中國應放開對外國商品的市場準入,采取更為靈活的匯率政策。
隆國強向記者分析,美國提出的中國應進一步開放汽車零部件、服務業市場,擴大對這些行業的采購規模等要求,以及督促人民幣升值,實際上并不能起到消除貿易失衡的作用。而其通過在貿易逆差上的糾纏達到獲取更多本國利益的用意,也就顯而易見。
"擴大進口"難治本
既然美國在對華逆差問題上的發難,更多地是指向其背后利益,"擴大進口"能否在緩和中美貿易關系上真正奏效就值得探討。對于這一問題,隆國強的看法是"中美貿易不可能平衡"。
隆國強解釋: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實際上是美國對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貿易逆差,深層次上是一個貿易結構的問題。實際上,在整個貿易過程中,中國充當了"二傳手"的角色------從目前我國對美的出口情況來看,來料加工占了出口的很大一部分。中國從日本、東南亞、韓國等進口上游原材料后,在國內進行加工,然后將成品出口到美國。
"這樣一來,中國只能賺取到少量的加工費,卻把貿易順差攬到了自己身上。"隆國強不禁為中國叫冤。
如此看來,美國對華貿易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美國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對改變對華貿易逆差并沒有實質作用,而且中美貿易本身也是不可能平衡的,實行擴大進口政策無疑無法達到治本的作用。不過,隆國強也指出,擴大進口對于中美貿易之間的緊張關系還是會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此外,魯建華建議,從中長期看,在采取有效措施擴大國內需求的同時,敦促美國等發達國家放寬對我國高新技術出口限制,對減少我國對美國等國的貿易順差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