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01
今年以來,我國汽車零部件進口銳減,車身、底盤等的進口量在已經很低的基礎上再度大幅下降,現已到了微乎其微的程度。這是否表明我國零部件產品已經具備了很強的競爭實力呢?
對此,月前有專家提醒說,國內業界還不能盲目樂觀。進口量大幅降低,并不代表國內零部件企業與外國企業間的差距縮小了。因為現在國內零部件產業存在的問題,是整個產業素質的問題,要跟上國際水平,還得付出很多努力。
國產件替代 只是進口件銳減的因素之一
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汽車零部件的生產水平經過多年努力,現已有了長足進步。與汽車一樣,國產件對進口件的替代作用越來越明顯,這應該是進口量銳減的一個重要因素。
汽車業界老專家陳光祖認為,現在我國已有相當一部分零部件企業采用了國際標準,如ISO/TSl6949等,并建立起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有一批零部件的技術水平已與國際水平非常接近。這使一部分零部件企業進入到國際采購體系中。
說到車身、底盤等的進口量大幅縮減,本報首席觀察員杜芳慈指出,這與我國車身自主研發起步較早有很大的關系。據他講,車身是我國最早自主開發的零郵件之一,至今大約已有10年時間。多年的發展,使車身制造在工藝、模具、沖壓、焊接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但我們不能盲目樂觀。”陳光祖說,“我們不能就此認為我國在車身、底盤方面已經具備了很強的國際競爭力。應該說,這恰恰說明國外產品在中國的生產增多了。”
杜芳慈也認為,這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自主開發、生產能力的提高。國產件替代只是進口件銳減的因素之一。
成本要求使跨國公司加快零部件本土化步伐
談到零部件進口量銳減的原因,專家們不約而同地談到了“本土化”問題。
陳光祖認為,由于關稅差異,本土化生產較直接進口會使成本降低很多;進入城市經濟開發區、特區,還能享受到更多的優惠條件。同時,《構成整車特征的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的實施,使那些構成整車特征的零部件進口成本大幅提升:是成本控制要求,促使跨國集團加快了零部件的本土化步伐。
杜芳慈也察覺到跨國公司早已注意到這個問題。他認為,跨國公司對零部件的本土化工作早就在進行了。盡管《構成整車特征的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今年4月才頒布,但醞釀時間很長,汽車企業、跨國公司都早已心知肚明。同時,我國長期的國產化要求,也使跨國公司深知,本土化生產勢在必行。
陳光祖還特別指出,這種進步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中外合資與外商獨資企業,而非本土生產企業。相反,這反而使本土企業的處境變得越來越艱難。
動態性差距凸顯零部件整體素質問題
有專家認為,表面上看,進口量減少反映出的是國內零部件水平提高。事實上,國內的汽車零部件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從上半年的進口情況看,發動機、變速器、制動系統等關鍵件,依然是國內企業的軟肋,尤其是轎車用發動機、自動變速器等技術含量高的部件,其進口需求依然旺盛。陳光祖分析說,這主要是由于國內缺少過硬的企業,跨國公司實現本土化生產難度較大所致。
據分析,目前我國零部件進步較大的部分主要還是在機械件方面,在電子產品等方面的差距則很大,尤其是在電子控制技術方面,許多電子產品國內企業還做不了。此外,在自動變速箱方面,國內幾乎還是空白。
最讓業內人士擔憂的,是國內企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這種差距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性的。據介紹,現代汽車發展的最突出特征是技術更新快,早巳不是原來國內通常所說的 80年代、90年代國際水平的概念。一項新技術下一步將向哪個方向發展,專家都很難搞清楚,尤其是電子產品的技術發展,往往是突破性的。
“以方向機的轉向器為例,以前沒有助力,后來有了氣動、液壓助力,再后來這些技術得到普及,經過努力,國內企業掌握了這項技術,也基本都能生產了。然而此刻,國際先進的轉向助力已經發展到更為先進的智能化電動助力了。我們始終是跟在人家后面走。”陳光祖給記—者舉了這樣頭個例子,來說明國內外汽車技術的動態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