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0
如果還健在
2019年會是魯冠球
非常開懷的一年
萬向創立50周年
在中國
萬向不僅是
最成功的民營企業之一
而且是最年長的民營企業之一
僅憑這兩點
魯冠球和他的萬向
就永遠讓人有著無窮的好奇
從1969年,以4000元家當,在錢塘江畔創辦寧圍公社農機廠開始,到如今萬向涉及汽車零部件、清潔能源、現代農業等產業,年營收超千億元,半個世紀時間,魯冠球以教科書般的方略打造出了一個商業奇跡。
但“魯冠球”這三個字,遠不限于商業成就。“回想我們這代人的創業夢,從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東躲西藏,到在計劃經濟夾縫中‘野蠻生長’,再到改革開放中‘異軍突起’,以及全球化中無知無畏闖天下,可以說是跌宕起伏。”生前,魯冠球對自己的創業路作過如是總結。
是的,他更是一位在“無人區”破冰的改革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個時代也都有自己的一眾代言人。在中國改革開放前40年中,大時代授予魯冠球的最大人生標簽就是——改革先鋒。面對無數體制、觀念及意識形態的溝壑險灘,改革者魯冠球在時代洪流中刻下了屬于那個時代的最勇敢的模樣。
為什么關鍵時刻他總是對的
只要是他認定的事,從來不服輸。即便特別困難時,也從不打退堂鼓。——莫曉平
魯冠球的人生字典里,沒有“服輸”二字。
萬向創業史上有幾個不可忽視的節點,1980年的全國汽車零部件訂貨會,是魯冠球及萬向的第一個爆發點。
前幾天,跟隨魯冠球30余年的萬向學院黨委書記莫曉平給記者講述了一個故事:早年,因為魯冠球的萬向節是個“鄉下女兒”,得四處找銷路。得知山東膠南正在開訂貨會,魯冠球連夜拉了兩卡車趕去,但訂貨會并不安排鄉鎮企業參加。進不了會場的魯冠球在會場外面擺地攤,但發現訂貨會也沒多大動靜。他派出30多人去探虛實。原來,買賣雙方因為價格在“掰手腕”,魯冠球一聽,好!第二天,他吩咐廠里的銷售員,把降價廣告貼出去。一瞬間,他們的地攤前,訂貨的人蜂擁而至。那些國有萬向節廠的銷售員氣得直跺腳,有一天魯冠球從賓館里出來,一盆臟水從天而降,只聽有人在罵:“鄉巴佬,讓你得意!”
真心酸啊!但這些卻攔不住魯冠球斬獲210萬元的訂單。這是一個揚眉吐氣的“轉折點”,之前背著產品上門自薦、吃了不少閉門羹的窩囊氣一掃而光,從此,魯冠球一步跨入發展潛力巨大但是門禁森嚴的汽車行業,萬向節由此爆發。
然而,誰也沒想到,一天,安徽蕪湖來了一封退貨信,說是廠里生產的萬向節出現了裂紋。
魯冠球心急火燎,把全廠工人叫來,“你們在農村集貿市場上賣慣了青菜蘿卜,我懂你們的套路,把爛青菜裹在好青菜里‘捎帶’出去,只要錢到手,哪管別人?可我們是企業,今天人家買了次品,以后誰還來找我們?”
3萬多套萬向節,全部被運往廢品收購站。損失有多大,魯冠球心里自然明白。從這件事入手,魯冠球開始對企業進行整頓。1980年年底,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檢查團到了廠里,經過一個星期的嚴格檢查,給出了一個出乎人們意料的結論:總分99.4,屬全國同行之首!從此,魯冠球的工廠被中汽公司列為全國僅有的3家萬向節生產定點廠之一。
“只要是他認定的事,從來不服輸。即便特別困難時,也從不打退堂鼓。”莫曉平說,在“只講計劃”的年代,廠里原材料要斷供了,魯冠球騎車過江去杭州城找,搜羅大廠用剩的邊角料;1984年萬向開始搞股份制,用了10年時間,“萬向錢潮”上市,期間曾多次面臨中止、放棄、夭折的危險;為造汽車整車,魯冠球從20多年前就開始謀劃布局,期間“燒”錢數以十億計,但他癡心不改……
記者問過幾位魯冠球身邊的高管:“你們覺得作為企業家的魯冠球,身上最大的特點是什么?”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說到了“堅韌”。這是一種勇往直前的精神,耐得住寂寞,承受得起失敗,認準的事情堅持不懈。“多數人是因為看見而相信,只有少數人是因為相信而看見。”馬云說,魯冠球就是這樣的少數人。
為什么他喜歡研究“失敗”
面對最大困難時,他最樂觀;面對最多風光時,他最謹慎。 ——魯偉鼎
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卓勇良曾研究過“魯冠球之謎”,在一些關鍵點,魯冠球總是能非常正確地作出富有預見性的決策。回首魯冠球的創業軌跡也不難發現,正是由于他對時局的精確把握和商業手段的扎實運用,方能把握住每個稍縱即逝的機會。
1988年,萬向沖向資本市場。坐在萬向一二三股份公司的會客廳,萬向集團資深執行副總裁管大源回憶,從魯冠球口中,他第一次聽到股份制公司這個名詞。時年24歲的管大源心想,這是什么新東西啊?還有上市,上市是什么?為什么產品能上市,企業也能上市?
但魯冠球一談起這些,就兩眼放光。“他要求我們去學習和了解股份制公司是什么。”管大源說,“當時他正在找一個能撬動企業新飛躍的支點,上市是做大企業的好辦法。”1994年,萬向錢潮在深交所上市,成為中國鄉鎮企業異地上市第一股。
之后是順風順水的十余年。直至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壞消息潮水般涌出,與2007年最高值相比,萬向錢潮股票損失了130億元的市值,而且訂單減少了三分之一!
魯冠球閉門不出,潛心研究著各類信息。所幸的是,萬向在2008年以前已經對核心產品開始了調整升級。他告訴周圍的人,不要認為金融危機來了,人們的錢少了,大家都去買低檔貨了。其實受冷落的是低質量、低附加值的產品,高質量產品依然引人注目。萬向此時,更需要出手拳頭產品。
一年后,是萬向創立40周年。對萬向前40年的創業史,魯冠球總結為“完成了4個‘奮斗十年添個零’的目標”。 “當年,萬向的各種數字都不好看,能不能完成目標心里都沒底。最后,我還是在最迷茫的時候拍板確定了最高目標,把‘奮斗十年添個零’進行下去。為什么敢拍板?辦企業一定要有長遠打算、戰略眼光。2008這一年金融危機抑制了很多市場需求,危機過去了,需求肯定要重新釋放出來。我們制定十年目標,就是為了在新一輪發展中爭取先機。”魯冠球當時曾這么向記者解釋為什么要續寫“奮斗十年添個零”。
“奮斗十年添個零,這不是拍拍腦袋提的目標,他真的是把每個環節都琢磨透了。”管大源說。面對鮮花、榮譽,魯冠球從來沒有頭腦發熱過。在魯冠球的追悼會上,兒子魯偉鼎在致答謝詞中這樣評價父親:“面對最大困難時,他最樂觀;面對最多風光時,他最謹慎。”
魯冠球的穩健是出了名的。據說他40余年來養成了一個習慣,每當一個知名企業出現大起大落,他就讓下屬找來該企業的所有資料,認真研究,將高層召集到自己不足15平方米的辦公室里,和大家一起分析這個企業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總結經驗教訓。
學習和反思,永遠保持清醒的頭腦。魯冠球曾經說過,成功是沒有規律的,但失敗是有規律的。失敗有兩條規律,一是做超過能力的事情,二是決策失誤。最早關注這家企業的資深記者林楠提及,魯冠球做任何事,都把握個“度”,不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
為什么他堅稱自己不是“商人”
我不是商人,我是企業家。企業家決不做金錢的奴隸。企業家注定是要創造、奉獻、犧牲的。 ——魯冠球
生前,魯冠球以智慧和仗義的形象在浙商圈內立足,包括農夫山泉董事長鐘睒睒在內,諸多浙商都曾在困難時受其恩惠。
曾也是明星浙商的陳金義因投資“水變油”而一敗涂地時,魯冠球第一時間伸出援手。“陳金義同志:我心痛,事至此,先了結,要多少,來人拿”,短短20字的便條,讓人動容,傳為佳話。
最關鍵時刻大哥般的情義,沒有人會忘記。2017年10月30日上午追悼會現場,送別魯冠球的人流中,出現了陳金義的身影,這應該是他負債在身、隱匿10年后第一次在公眾場合露面。陳金義沒有說話,只是默默地流淚。
去世前幾個月,馬云前去探望。魯冠球沒有多說自己的病,而是緊緊握住擔任浙商總會會長的馬云的手:“浙商的存在是個奇跡,一定要同心團結、互相攙扶。”
這位事業橫跨中美的老人,對自己期待甚高。“我不是商人,我是名正言順的企業家。企業家要賺錢,但決不做錢的奴隸。企業家注定是要創造、奉獻、犧牲的。”
蓋棺定論,他做到了。
魯冠球身上,有著濃得化不開的使命感和家國情懷。為農民爭利,為民營企業爭利,為國家爭光,貫穿了魯冠球的人生。
上周,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顧益康特意給記者來電說,他至今記得和魯冠球的三次會面。第一回還是上世紀80年代,見到魯冠球,他問“你為什么要辦廠?”
魯冠球說:“我是地道的蕭山人。在生產隊里最辛苦最累的農民,依然富不起來。像浙江這種人多地少的省份,要讓農民富起來,必須要干工業。”
作為精明的企業家,魯冠球在兩個產業領域義無反顧、天天“燒錢”:一個是電動汽車,另一個是農業。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魯冠球先后建起了農業車間、養鰻場,以及后來的遠洋漁業公司、山核桃基地。早期農業投資敗多勝少,但魯冠球屢敗屢戰。他一次次地說,不能忘了農民,“為農民說話的人太少了”。
看萬向集團官網對魯冠球的介紹,正是——從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國農村的兒子。
時光倒流回1984年。浙江省舉辦“萬人贊廠長評選”,步鑫生第一,馮根生第二,魯冠球第三。這3位企業家代表,當年在經驗介紹大會上的報告題目是同一個:我是怎樣以改革精神辦廠的。斯人已逝,精神長存。時間長河里,篳路藍縷、堅韌不拔的改革精神,永不褪色!
【版權說明】
?內容來源:浙江日報
非常感謝原作者的創作與分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新或在24小時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