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3
“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正在突破瓶頸,在整車發展帶動、政策鼓勵、自主品牌的呼喚下,正走上一條健康的、發展后勁很足的路子。”
2005年,中國汽車產銷超過570萬輛,隨著這幾年汽車產業、市場的飛速發展,可以說中國汽車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與此同時,給人以研發能力差、生產規模小、處于“散亂差”狀態、自主品牌缺失印象的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在中國汽車業大發展的背景下,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在國家政策鼓勵、自主品牌整車發展的帶動及中國汽車產業研發能力日益提高的條件下,盡管跨國汽車零部件巨頭紛紛在中國增資擴廠,以合資或獨資的形式大舉進軍中國汽車零部件業,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要面對很大的壓力,但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專家告訴記者,中國汽車零部件業正在突破瓶頸,在整車發展帶動、自主品牌的呼喚下,正在走上一條健康的、發展后勁很足的路子。
差距大但有發展潛力
“發展前景挺好,中國的自主品牌整車取得了很大的發展,這個帶動作用是很大的,像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目前自主研發上了一個大臺階,像這些自主品牌整車發展的帶動作用,可以說是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核心競爭力提高的動力之源。”
本報記者日前采訪了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負責汽車零部件研究的專家、咨詢師潘先生,他也是和記者一樣,剛剛參加完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汽車零配件供應商大會”新聞發布會,對于中國零部件產業的發展,潘先生認為,中國汽車生產規模的持續擴大,將成為拉動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同時,自主品牌的經濟型乘用車將對中國零部件產業規模化發展貢獻最大。
但是,國內零部件業由于自身存在的問題,與國際巨頭實力差距很大,國內零部件廠家規模小、技術含量低,多數處于跨國零部件巨頭的二、三級供應商地位,雖然有一批如萬向等較有實力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及出口企業,而且大小零部件供應商成百上千,但是不少企業出口產品的80%~90%是供向售后服務市場,而且很難進入利潤豐厚的高端市場。
潘先生認為,汽車零部件業的投資應為整車企業的約1.5倍,而我國只在0.3倍以下。研發和產業的低投入率,使企業不可能在技術開發和產業開發上有較大的力度,中國的零部件企業能從事一般性開發的就很少,在這些具有開發能力的企業中,能從事超前開發、高科技開發和系統開發的企業少之又少。
而最關鍵的是,由于國家鼓勵自主開發主要針對的是整車,沒有涉及零部件,業內專家認為,沒有強大的零部件自主品牌,就不會有強勢的整車自主品牌。
盡管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沒有從實質上取得突破,但由于中國汽車整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潛力在日益顯現。業內專家認為,目前中國零部件在生產領域已經具備一定的實力了,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由以前的主要針對維修市場供貨,轉變到現在的開始為世界主流零部件企業進行OEM生產了。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航認為,零部件真正做到國產化和國際化才能真正提高汽車業的競爭力,世界汽車巨頭尤其是零部件企業也逐步將研發、生產基地向中國轉移,雖然壓力很大,但技術、人才資源在中國零部件企業會逐漸發展起來,中國零部件業大發展的時機已經到來。
如何突破瓶頸
發展潛力雖說巨大,但專家認為,中國零部件產業需要克服的困難還很多,在整體規模及產業結構、質量控制、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還面臨很大的挑戰。
“我認為政策導向最重要,政策應該鼓勵企業進行自主研發,但應該更務實更優惠,比如在一些發達地區的開發區,一般會有一些合資的零部件廠商,政府對他們太優惠,而國內零部件廠商不能享受一些政策,對于國內廠商很不利,我認為至少應該是平等吧!”潘先生很看重政策的帶動作用。
同時,他認為,國家頒布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將會逐漸促進中國汽車零部件改變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的規模化,增強核心競爭力。
“國內零部件廠商要改變規模小、研發能力不足的局面。像蘇州高新區一樣,建立零部件基地、形成產業集群是很好的辦法,有利于就近配套,降低成本,使主機廠和零部件企業達成雙贏,對產業形成規模優勢很有好處。”潘先生表示,“更重要的是同時要適應國際形勢,要融入國際采購體系。”
對于2005年中國汽車業利潤大幅下降,整車業將轉嫁成本給零部件廠商,潘先生認為,中國汽車零部件必須導入精益化生產方式,實實在在地從生產流程、管理方面提高,切實提高產品質量。
對于如何搞好自主品牌、自主研發,潘先生認為技術是第一位的,國內零部件廠商在和外資巨頭競爭的過程中,要不斷學習人家的技術,提高技術水平,投入高附加值、有延伸性的產品,突破過去只是做低附加值的小零部件,不能形成專業化與規模的局面。
“過去一些企業投入一些高附加值的零部件,但技術提高不了,就放棄轉投其他了,企業自己沒有獨立性,缺乏長遠的戰略。技術方面廠商應該和高校及研究機構聯合,把技術專利能盡快地轉化成實際應用項目,從國際化的戰略出發培養技術人才隊伍,做好營銷戰略,做好自主創新,中國汽車業的自主品牌會逐漸成長起來的。”
另外,中國維修服務市場上的零部件魚目混珠,比較混亂,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僅對國內零部件業的發展,而且對跨國公司給國內引進核心技術都造成一定影響。潘先生舉例,萬向曾給自己的生產出來的產品標上記號來進行自我保護,所以,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也須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