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0
汽車企業只是組裝廠,一輛車的好壞取決于所采用的零部件產品,而決定一個國家汽車工業發展的,也正是龐雜的零部件工業體系。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沈寧吾提出的“防止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被邊緣化的危險”成為業界討論熱點。《財經時報》就此對沈寧吾進行了專訪。
邊緣化風險,沈寧吾給出定義,就是我國傳統概念上的零部件企業有被外資和合資企業擠跨的危險。
對此,沈寧吾解釋說,外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中國投資正在發生三個轉變,即從參股向控股轉變,從合資向獨資轉變,從占有市場向壟斷市場轉變。
國家支持的機遇
整車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極力帶動了上下游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同時,零部件行業的自身發展也為整車企業的擴張提供了強力支撐。唇齒相依的兩大產業,任何一方被邊緣化,都將是極度危險的。
沈寧吾告訴《財經時報》,結合發改委“十一五”汽車產業規劃綱要精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擬向商務部建議到2010年的零部件出口目標為350-400億美元;協會將按照商務部確定下來的出口目標,組織行業編制“十一五”出口專項規劃,納入零部件總規劃中去。
目前,國家發改委已授權汽車協會利用行業組織的優勢,編制汽車零部件專項發展規劃,作為整個汽車行業“十一五”規劃的補充,“規劃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各分支機構的小行業規劃,另一部分是涉及行業整體發展的重點產品規劃”,他透露說,目前,各分支機構的小行業規劃已經基本完稿,協會組織了對離合器和轉向器兩個規劃的典型評審。
資料顯示,到2010年,世界汽車產品貿易總額將達到1.2萬億美元,汽車業巨頭到2007年前在低成本國家的零部件采購額累計將達500億美元,其中70%計劃瞄準中國。
2005年11月,巴塞羅那的國際汽車研討會上沈寧吾應邀談了中國汽車工業對外擴張的敏感話題,“當時發言的主旨是,中國還構不成對世界汽車工業的危脅,但一定會成為零部件全球采購的主要供應國”,事后他回憶說。
同時,整車市場的激烈競爭也迫使整車生產企業調整與零部件廠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降低采購價格的同時,通過提高國產化率,加大國內采購等渠道降低成本,這給中國零部件企業擴大帶來契機。
低附加值的痛楚
采訪中,沈寧吾再三告誡記者,邊緣化的隱憂雖然存在,但希望媒體能正確看待。一直關注中國零部件產業的沈寧吾,不希望這種潛在的擔憂因媒體的介入而被夸大。
他說,邊緣化理論的提出是否恰當有待商榷,但從積極的角度看,中國的企業要研究化解風險的措施,從如何更好地融入零部件本土化體系中獲得生存和發展。
利潤的下降已經隱喻了邊緣化的事實。2005年1-11月,我國汽車零件、附件及車身累計出口77.06億美元,同比增長53.43%。但出口的增長并沒有帶來實際的效益,2005年零部件行業利潤出現10年以來的首次下降。這讓沈寧吾感到楚楚的痛。
沈寧吾表示,零部件行業在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還要形成具備同步開發的能力,具備為多品種汽車系統供貨和模塊供貨的能力,只有形成一定數量的世界級零部件企業,才有與主機廠平等對話的能力,這是走向形成中國獨立的零部件產業的第一步。
現階段,我國出口零部件仍然以低附加值產品為主,以售后市場為主,出口價格相互傾軋,導致出口數量增長較快,但效益增長不明顯。他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全面提升我國零部件企業的整體實力。
外資包圍中國
“外資零部件企業掌控著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擁有為主機廠優先配套的優勢,享受著中國部分優惠政策,具備比其他廠家更強的競爭力”,這被一些專家引證為存在邊緣化風險的隱憂。
目前,中國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約為6000多家,但有實力、占據一定市場份額的企業并不多。
“規模小,整體水平較差,缺乏競爭力,零部件企業的重組整合缺乏機制和動力”。沈寧吾認為,大部分企業不具備自主開發能力,難以介入主機廠的前期開發過程,進入為主機配套是主要原因,但也存在企業普遍缺乏與國際企業交往的能力,不能適應系統化,模塊化供貨的要求。
在汽車零部件行業,關鍵產品的核心技術和配套市場被外資掌握著,受制于人的現象并不鮮見。
據統計,在中國注冊的中外零部件專利總數僅占世界的2%左右,在中國境內本土零部件公司的專利擁有量只有22%,其余78%為跨國零部件公司所擁有,而且增長速度很快。海外投資企業已經在中國形成了專利優勢,我國汽車工業已深處跨國公司知識產權競爭策略的包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