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過渡期將過 機械工業如何應對挑戰?
2006-03-20
2006年對于我國的機械工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就在這一年,中國機械工業將要跨越入世過渡期,市場開放水平將達到承諾的終點,整個機械工業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故而,進出口稅收政策和貿易方面的一些新動向和問題尤其值得我們加以關注。
進口關稅和出口退稅政策的主要調整
經國務院批準,我國海關總署于2005年12月27日發布公告,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的稅目和稅率的調整從2006年1月1日起實行。調整后的稅目總數由2005年的7550個增加到7605個。按照我國入世承諾,我國進一步降低100多個稅目的進口關稅,主要涉及植物油、化工原料、汽車及其零部件等。2006年全國關稅總水平仍為9.9%,其中工業品平均稅率為9%,農產品平均稅率為15.2%。而在其中,與機械工業緊密相關的政策調整集中在如下幾個領域:
首先,汽車行業進口關稅進一步降低。機械工業中,僅降低汽車行業進口關稅,其他行業維持2005年的水平。汽車行業降低關稅的稅目有70個,其中小轎車(含小客車、越野車)32個、汽車零部件38個。小轎車進口關稅由2005年的30%降到28%(按照我國入世承諾,2006年7月1日起再降到25%),汽車零部件降低關稅的有小客車車身、大客車和輕型貨車的制動器、驅動橋等。按照入世承諾,從2006年7月1日起汽車零部件關稅要平均降到10%。這是我國機械工業入世后在市場準入方面所要履行的最后一項承諾,屆時機械工業入世后的過渡期也行將結束。汽車行業進口關稅的降低必將加劇國內汽車行業的競爭,并將推動汽車行業結構調整和重組的進度。
其次,2006年起從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進口的機械產品全部實行零關稅。2005年10月18日和10月21日,商務部與香港、澳門特區政府先后簽訂了《內地與香港、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的第二個補充協議,協議規定從2006年1月1日起,對香港、澳門輸往內地的貨物(含機械產品和零部件),除內地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禁止進口和履行國際公約而禁止進口的貨物,以及內地在有關國際協議中做出特殊承諾的產品外全面實施零關稅,雙方基本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同時,對建筑、分銷、會計、證券、銀行、運輸、個體工商戶等服務貿易領域放寬市場準入條件。
經雙方逐項審核,已確定了符合原產地標準,可以實行零關稅的商品清單,從2006年1月1日起實行。從香港進口已核準符合原產地標準的主要機械產品有120種,包括:混凝土泵、制冷壓縮機等。
對于這個新政策,我們既要把握商機,對我們需要進口且香港可以提供的配套件和零部件,在質量相同、價格合理的條件下,就不要從其他地區進口(從香港進口免關稅,運輸距離短,節省費用),同時要對進口可能對內地相關行業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采取措施。
再次,對部分國家或地區實施協定稅率。我國政府與亞洲和非洲一些國家或地區簽訂了雙邊或多邊貿易優惠協定。對機械工業關系密切的主要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協定。我國與東盟10國簽訂的自由貿易區協議要求分別在2010年和2015年建成自貿區,雙方的進口關稅基本上要降到零。從2005年7月20日起,我國已與文萊等6國在雙方部分商品上實行協定稅率。首批降稅的主要機械產品有214種,2006年要繼續執行協定稅率。如數控機床、內燃機叉車、推土機等幾十種產品東盟6國進口關稅都將降到5%。對企業來說,應該抓住這一機遇擴大出口,同時要積極參加每年一次在廣西南寧召開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廣泛接觸,落實用戶。
另外,企業在產品出口時要注意填寫并獲得原產地證書(FormE),才可享受減免稅待遇。我國企業可到國家質檢總局及其各地檢驗檢疫局申領原產地證書。
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
本土企業在把握機遇的同時,更應對近年來出現的一些新問題有所了解和警覺。
第一,積極面對匯率改革,緩解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從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根據預測,人民幣升值仍將是趨勢,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的浮動幅度將逐漸加大,必將增加出口產品成本,出口企業要有足夠的準備。首先,要盡快適應新的匯率機制,增強風險意識。其次,要努力緩解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加強與境外客戶的溝通,根據新的匯率,調整出口報價,綜合運籌外匯現匯賬戶,銜接好出口收匯和進口用匯,減少匯差損失和手續費開支。
第二,要逐步減少高污染、高耗能產品的出口。根據國務院要求,國家發改委等6部門于2005年12月9日發出通知,控制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機械工業出口產品中也有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產品,在相關行業出口總量中占有相當比例(如鑄件、鍛件、磨料、磨具等),而這些產品的出口也必將受限。有關企業要有思想準備。
第三,機械工業一批重點企業被外資并購,應盡快建立外資并購風險防范機制。近幾年來,外商在中國投資方式發生明顯變化,呈現獨資化加快,大型投資項目增多,工業領域外資集中度上升,外資并購內資重點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案例越來越多。機械工業中有一批重點骨干企業在與外商合資過程中遇到的或已經出現的種種問題。特別是其中有幾個發展勢頭很好的重點骨干企業被外資并購、控股,從此失去了自主權,丟掉了優良資產、品牌和市場,多年積累的技術能力也付諸東流。為此,建議有關部門盡快建立外資并購內資企業風險防范機制:一方面要加緊完善和制訂《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等相關法律,另一方面要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外資并購行為的評價體系和標準。
第四,外資企業進口設備免稅金額巨大,存在不公平競爭。我國剛一入世,就已按照WTO規則調整了有關政策,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直到如今,國家對外資企業的各種超國民待遇仍在繼續執行,外資企業仍享受著我國政府給予的多項稅收優惠,其中重要的一項是對外資企業在投資內進口的設備實行全免關稅和增值稅。這一政策必然使外資企業進口成本大大降低而提高了競爭力。同時也使國產機電設備與進口設備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是我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對外資企業兩稅的減免,已嚴重影響到我國的財政收入。據海關統計,2005年全國外商投資企業在投資內進口的設備267.7億美元,按機電設備進口平均關稅加增值稅計算(不包括部分設備應交的消費稅),2005年免稅金額約為604億元人民幣,數額極其巨大。且這一政策已實行多年,如果讓這種不公平現象繼續下去,必將嚴重限止內資企業的發展,對國家經濟安全也有不利的影響。建議盡快調整或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