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6
中國與歐美之間的貿易摩擦有愈演愈烈之勢。繼紡織品、皮鞋、彩電爭端之后,美國和歐盟又將中國汽車零部件進口政策訴諸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有關人士指出,美歐掀起的這場汽車零件之爭,其實不利于跨國公司在華長期執行的本地化戰略。
吉林大學汽車學院副院長宋傳學教授告訴記者:“中國制定的《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使得跨國公司在投產新型車時,也將發動機、變速箱、車橋等關鍵零部件帶到國內生產,或者與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聯合,培育自己在中國的零部件配套體系。”
他說,美歐掀起的汽車零件貿易爭端,可能對這一本地化進程構成干擾。
中國去年10月1日起實施的《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規定,符合進口全散件或半散件組裝汽車的、進口車身含駕駛室、發動機兩大總裝車等6大特征的,將按進口整車的關稅稅率來征收關稅。
美歐認為,中國有關汽車零部件進口關稅的規定與世貿組織的規則不符,中國對大于等于整車價值60%的零部件征收與整車相同的關稅,實際上等于變相規定了零部件“國產化的比例”。
面對歐美方面的指控,中國方面則指出,這一規定主要是為了防止一些外國汽車廠商“變相逃稅”。一些外國汽車廠商將整車分拆進口,然后在國內組裝,從而避免被征收較高的整車進口稅。
一汽-大眾負責公共關系事務的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管理辦法》不違反WTO原則。由于中國對外資公司設立零部件企業沒有投資比例的限制,一些合資企業在謀求提高國產化率的同時,把跨國公司原來的零部件廠搬到中國來,這有利于控制采購環節的成本。
這位人士表示,根據中國汽車市場的狀況來看,如何提高性價比,實現利潤的最大化才是所有企業的目的。
據了解,一汽-大眾和上海-大眾近年來投資興建了一批零部件企業,目的就是通過實現零部件的本土化,降低生產成本。成本的壓力迫使汽車合資企業加大國產化的力度。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日韓企業在這方面做得就非常好,他們在中國的本土化步伐很快,市場占有率也相當高。
一些有較明確戰略的跨國公司,為了更好地適應中國市場變化和競爭形勢,越來越多地進行生產、采購、人才甚至研發的本土化。
一汽大眾總經理秦煥明說:“從成本和物流的角度說,我們更愿意使用國產零部件。因為進口零部件加上關稅、運費等,成本很高,訂貨周期太長。所以即使沒有相關規定,我們也會千方百計提高國產化率,為的是提高生存和競爭能力。”
中國汽車行業資深專家陳光祖稱,歐盟在華生產的汽車基本以中國本土市場為主,提高零部件的國產化也是增強在華競爭力的需要。因此,如果就零部件進口分歧起訴,違背歐洲汽車廠商在中國的長遠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