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02
支柱地位依舊
車企領先500強
2006年《中國機械500強》暨《世界機械500強》發布會日前在人民大會堂落下帷幕。據中國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等機構統計顯示,一汽、上汽、東風等三個汽車集團位居《中國機械500強》榜單前三名,在同期發布的2006年《世界機械500強》中,有53家中國機械企業入選。
統計顯示,2005年全國汽車工業共生產汽車570.77萬輛,同比增長12.56%,其中乘用車393.07萬輛,同比增長19.73%;商用車177.7萬輛,較之2004年下降0.6%。2005年在銷量排名前10位的企業中,一汽、上汽、東風、長安、北汽五大集團的銷量均超過50萬輛,與上年相比,東風和北汽增長較為明顯。此外,排名五至十位的廣汽、哈飛、奇瑞、江淮和吉利,銷量與上年相比均保持快速增長。
?。玻埃埃赌辍吨袊鴻C械500強》研究報告特別指出,在前10大企業中,除了排名第四的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屬于綜合類外,其余9家全部是汽車制造;前20名中有16家屬于汽車制造行業;而前50名中有29家是汽車制造企業。這一情況說明,汽車工業為整個社會創造了很大的經濟效益,促進和拉動了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延續了行業霸主地位。
報告分析指出,汽車工業之所以發展迅速,首先得益于國家的開放政策,近年來,國內有實力的汽車制造廠商紛紛與德美日韓等國際知名汽車公司合資合作,采用其先進技術生產適應市場需求的對路產品,產品質量有了很大提高;其次是國家實施穩健財政貨幣政策,鼓勵轎車進入家庭,國民經濟穩步增長,居民收入提高,人們消費觀念也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普通居民有能力買車;再次是國家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和力度,以及近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這為重型載重汽車以及摩托車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最后得益于企業的信息化,這兩年國內汽車行業一直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這種良性的發展為企業信息化提供了資金保證和動力。
劍指高新技術
汽車工業亟待轉型
先做大還是先做強,還是“齊頭并進、迅速做大做強”?中國企業界曾經對這個問題爭論得沸沸揚揚,汽車行業也難免遇到同樣的困惑。
對照“中國機械500大”和“中國機械500強”榜單可以發現,在2005年中國機械500強前10名中,一汽集團依然保持第一的位置,東風和上汽集團名次有所交替,后者取代前者名列第二;廣州本田和長安汽車集團都下降了一個名次,一汽-大眾上升了兩個名次,共有10家企業名次均沒有變化。
報告同時指出,雖然汽車行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業績比之上年有所下滑。在“中國機械500大”中,企業中汽車行業數量連續兩年都有減少,比上年的120家減少了10家,比前年減少了37家,這與近兩年中國車市產能過剩、原材料漲價、宏觀調控、燃油價格飛漲、進口配額放開等因素有關。
同期發布的“世界機械500強”榜單顯示,一汽集團、上汽集團、東風汽車分別排在世界第71位、83位和85位,大部分企業都排在300名以后。美國企業占了整個500強的1/3以上,日本企業也占到了1/5以上,我國雖然有53家入選,但是進入前百強的只有3家,像德國、法國等國家雖然入選世界500強的企業相對較少,但進入百強的企業卻相對較多。
報告認為,通過多年的發展,中國汽車產業的自主品牌得到了市場的高度認可,也取得了很好的業績,特別是2005年中國首次成為汽車凈出口國,取得了出口大于進口的好成績。但是發展自主品牌、提高品牌形象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問題,需要很長時間,也是企業最大的系統工程。展望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方向,中國汽車企業必須發揚自主創新精神,增強自主品牌的競爭優勢,通過自身努力和國家政府的支持,使汽車產業實現轉型,成為推動經濟增長且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
初登全球采購班車
零部件工業機遇在望
從相關調查數據分析來看,全球零部件業當前正向中國大轉移。按照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有關承諾,2006年7月1日之后中國整車關稅稅率為25%,而零部件關稅稅率只有10%,這15%的稅率差,將成為引導跨國公司實施零部件產品本地化生產的經濟杠桿。
按照國際運行的標準,汽車行業整車與零部件規模比例應為1∶1.7,由此可以推算,巨大的發展空間成為全球零部件企業布陣中國的原始動力。目前,汽車零部件跨國公司已在中國建立了眾多的零部件合資或獨資企業,分享中國企業產業高增長的成果。各大零部件巨頭在中國已經不單純是生產制造,而且日漸重視研發,紛紛在中國建立技術中心。
美國最大的零部件供應商德爾福公司在中國擁有14家零部件制造工廠,總投資超過4.5億美元,生產了40多個大類的產品。德國博世公司是最早進入中國的零部件巨頭之一,已在中國設立了10家代表處、4家貿易公司、1家貿易代表處、7家獨資企業以及10家合資企業。由于日本汽車廠商大舉進軍中國市場,零部件商也隨著整車廠的腳步,向中國轉移生產基地。
從全球范圍看,國際上汽車零部件公司正走向獨立化、規?;膹妱莅l展之路。德爾福和偉世通分別從通用和福特公司獨立出來,從單純為一家汽車公司供貨的零部件廠商轉為面向全球的零部件公司。中國本土汽車市場巨大的發展前景,以及低成本產品的競爭優勢,使國外零部件廠商向中國轉移生產基地成為可行選擇。
據統計,外商在中國投資的零部件企業已接近500家,雖然目前這些公司還是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但隨著其在中國本土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研發能力的提高,產品出口國際市場的規模也在日益擴大。
與此同時,在降低采購成本的壓力下,跨國公司國際采購將目光轉向中國。目前,世界知名汽車生產廠商紛紛在中國設立其全球采購中心,跨國公司目前在中國的零部件采購額已經超過55億美元。而國內眾多汽車零部件生產廠商,如萬向、福耀玻璃等也擠入了跨國公司全球采購的班車。
據一項市場調研顯示,隨著德爾福、偉世通、TRW和Lear等一大批全球主要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對中國的投資擴展計劃,2010年中國將在現有零部件供應行業規模基礎上增加165%的份額,達到約8000億元左右規模,成為全球最大的投資吸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