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04
近日,商務部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當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遭遇國外反傾銷襲擊時,我們必須提高警惕,加強自我保護,防止外國向中國傾銷汽車零部件產品。”
外資企業占據中國零部件市場很大份額
當前,在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零部件供應商中,70%以上都在中國開展了業務;跨國零部件公司的獨資或合資企業約占中國零部件市場50%的份額。相比之下,中國本土零部件企業雖然數量多,但規模小、集中度低,無序競爭嚴重,造成行業整體效益很低。
隨著中國取消對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在合資企業中的股比限制,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中國的“獨資化”潮流蔓延。據悉,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德爾福、馬勒、博世等跨國零部件公司在中國新成立的生產企業超過10家,其中90%以上的企業是獨資企業。今年以來,外國有3家零部件企業分別在中國設立了投資超過1億元的獨資研發中心。
另外,在中外合資整車企業,中方不掌握核心技術,缺少話語權,零部件采購大權往往由外方掌控,導致中資零部件生產企業難以進入整車配套市場。
這樣,外資零部件在中國市場占有很大份額,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導致中資零部件企業所受的壓力越來越大。
中國關鍵零部件市場依賴進口
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說,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配套能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還很薄弱,大多數零部件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汽車零部件進口額為27.7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8.1%。中國進口的汽車零部件多是高利潤、高附加值的關鍵零部件,出口的汽車零部件多是低利潤、低附加值的產品。商務部有關負責人特別指出:“我們監測發現,近幾年來,確實有一些關鍵零部件一直保持進口數量高增長的態勢。從去年開始,國外有一部分零部件產品向我國出口數量增加、且有價格下降趨勢。”
中國某些零部件企業在中低附加值產品方面具有一定的開發能力,但在汽車關鍵零部件的技術開發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甚大。比如,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批量生產的發動機只相當于國際上20世紀90年代的產品。中國汽車發動機行業的整體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對許多高級汽車電子產品來說,中國還難以生產。因此,對于一些高技術含量的關鍵零部件來說,中國不得不依賴進口。
采取措施維護產業安全
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說,商務部在2002年建立了汽車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在維護產業安全方面已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預警機制,一些零部件企業對反傾銷等貿易救濟措施加深了認識,并加強了對其生產經營等環節的管理。另一方面,相關部門還建立了信息發布平臺,為企業提供公共信息服務,將維護產業安全工作前置化。他表示,當前,該機制監測的深度和廣度還有限,擴容產業安全數據庫已經成為今年的一項重要工作。擴容后的產業安全數據庫監測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將進一步加深分析程度、為產業和企業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務。
他還補充道:“如果零部件企業感到進口產品對國內產業造成傾銷及損害,就應注意收集相關數據,及時向商務部提交申訴書。”